广东首个世界名山将引发“名”效应
南方网讯 2月13日23时,来自巴黎的消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持的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结果揭晓。因“丹霞地貌”命名地而著称的广东丹霞山经过联合国专家组的评选,与中国的黄山、庐山、张家界、石林、云台山、五大莲池、嵩山一起,成功跻身首批28座世界地质公园行列。丹霞山的折桂也使广东从此结束了没有世界名山的历史。
A.盛名之下精心打造
据主持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中山大学城市与资源规划系教授彭华介绍,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由于地质公园是科学公园,游客在园中得到的是科学知识而非神话传说,这将大大提高旅游业的科学含量,为改善我国旅游形象,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档次起到重要作用。
据悉,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从1980年起对外旅游开放,已成为广东著名的旅游胜地。而随着京珠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世界地质公园”的声名远播,丹霞山乃至广东旅游业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丹霞山申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的消息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业内也认为,名气冲出国外的丹霞山,在下来的景区建设、宣传促销方面,任重道远。
广东旅游业内著名营销策划人士林伟生认为,丹霞山跻身世界级名山之列,从旅游目的的角度看,对当地甚至是对广东旅游资源形象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结束了“广东无景可游”的局面。
林认为,荣膺世界地质公园之称,使丹霞山这个老景点披上新衣,提高了宣传档次,为其以后旅游促销获得一块很重要的筹码,从其经营状况来看,也面临着一个新的商机,相信其身价的提高会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度,短期内到访的人数将会有所增加。但林也认为,如何对这个老景点重新做好宣传定位、促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品牌建设方面,申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成功,无疑增加了丹霞山的品牌含金量。但支撑品牌内容有很多,申报成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暨南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梁明珠女士在接受《民营经济报》记者时说。
B.率先启动周边开发
丹霞山申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成功,将加快韶关旅游投资、尤其是民营资本投资热潮。
韶关市旅游局副局长侯荣丰兴奋地告诉《民营经济报》记者,290平方公里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整体概念规划将于5月份出台,届时将会更详细公布投资相关情况,但随着申报成功,将吸引私人资金为主要准则之一的《世界地质公园的提名推荐准则》势必推动民营资本投资热潮。
侯荣丰介绍说,申报成功之后,丹霞山多渠道、市场化运作的方向不会改变,原来设计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的运营方式不会改变,集团化上市的总体目标也不会改变。
侯荣丰透露,在丹霞山申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过程中,290平方公里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整体概念规划一直在同步进行,预计将于今年5月份出台。一旦规划公布,公园周边围绕旅游项目的各项投资将会迅速展开,而公园本身的投资建设将按照规划逐步展开。按《世界地质公园的提名推荐准则》,民营资本和外资将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私人投资是主要准则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世界地质公园的提名推荐提出8条准则,其中第2条即为“必须为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例如在考虑环境的情况下,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剌激地方企业、小商业、乡村别墅业的兴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当地居民增加补充收入,吸引私人资金”。
侯荣丰表示,申报成功势必推动民营资本围绕世界地质公园概念的投资热潮。
[小资料]
中国启动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
为了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积极地保护地质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务委员会第156次会议(1999年4月15日,巴黎)提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目标是每年建立20个,全球共创建500个,并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作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家之一,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被推选为世界地质公园专家组成员。
地质遗迹不仅是地质研究的基地,也是科普教育的基地,而积极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将带动地方经济、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这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事业,也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丹霞山
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历史上就曾列为广东四大名山之首和岭南第一奇山。
丹霞山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现中科院院士陈国达教授在对丹霞山及华南地区的红石山地作了深入研究之后,以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山为名,将这一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并很快为学术界接受与采用。
[新闻链接]
去年,黄山有可能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一条信息,于酷热中被企业家“嗅”到,于是引发——
五家民企“抢夺”黄山
出资34亿元就能买下一座偌大的黄山——这消息令人大吃一惊。
去年7月,南京某报一则披露南京雨润34亿元买下“黄山”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沸沸扬扬。以肉类食品为主业的南京民营企业雨润集团,为何突然雄心勃勃出击旅游业,这是企业在作秀,还是媒体偷换概念故意在炒作?
《解放日报》记者首先打电话至雨润集团。电话中,集团办公室有关人员一口咬定:“这是条假新闻!”
记者又直奔黄山,向黄山景区管理委员会讨说法。管委会负责人见面头一句:“这是条假新闻。”不过,该位负责人语锋一转:“南京雨润集团确实要投34亿元,计划在黄山景区100公里以外建造一个黄山商务旅游度假区。”
记者获悉,除雨润外,另有4家苏浙民营企业在近日与黄山市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拟投入46亿元,他们的目的与雨润一样,欲分享黄山旅游市场的大餐。这5家民营企业,在黄山周围将建五星级酒店与产权式酒店群、国际会议中心、72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国际马术俱乐部、生命科学健康中心、生态休闲度假村、徽商文化艺术广场等。
面对将投来的80亿元巨资,黄山市热忱欢迎。因为,这些住宿、娱乐、购物项目,补的正是黄山旅游中的“短腿”。但民营企业家们为何不惜重金“搅动”黄山?
去年7月,由我国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上,来自全国11处国家地质公园参与申报,黄山以104.92分的优异成绩(满分120分)获评审总分第一。这条热讯,于酷热中被企业家“嗅”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在商言商,深谙市场风云的企业家们,从中亦看见了黄山未来巨大的含金量:一位投资研究专家预测,黄山周边地价的年增值量应在20%以上。(编辑: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