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推进“中大创新谷”重新激活新港路

2016-04-20 10:15 来源:南方日报 马喜生

原标题:推进“中大创新谷”重新激活新港路 海珠区两会有政协委员提案破解科技资源“存而不优”的难题

新港路有待重新激活。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马喜生通讯员/海宣)广州新港路上集聚着30余家高校和“国字号”科研院所,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走廊”。但是这条拥有50多年历史的城市主干道,面临破解科技资源“存而不优”难题。19日,海珠区两会开幕,该区有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推进“中大创新谷”建设,加强产业与科技产能关联性,重新激活新港路。

  现状

  科技资源集聚但发展空间不足

  新港路“科技创新走廊”的美誉由来已久,从西到东集聚了10所高等院校、16家科研院所、4处创意产业园区以及1所职业技术学校,其中不乏“国字号”科研院所,主要有广州美术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科技园、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广东省造纸研究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IT创意园、海珠创业服务中心、海珠科技产业园等。

  这些机构聚集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既带动海珠区高层次人群创新创业,又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然而来自海珠区政协的提案对新港路发展前景提出“忧患意识”。

  提案认为,新港路历经多年发展,新增建设用地基本消耗殆尽,新港路沿线科研单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亟待规划引导和优化提升,“新港路存在创新集聚与空间不足的矛盾,科研院所‘存而不优’”。

  提案指出,新港路“存而不优”的原因之一是产业发展与科研产能关联性不强。新港路周边有中大布匹商圈、客村商圈、琶洲会展商圈三大商圈,产业主要为纺织批发零售、会展、商务以及旅游等。但是科研机构涉及昆虫、海洋、电子、植物、艺术等多个领域,二者之间缺乏资源互通和发展合作,缺乏一个具有统一性、权威性的组织机构,来引导和统筹整个地区创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过,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内生式孵化正在新港路形成。其中,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民品部门转制组建的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201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此外,受TIT创意园内的微信总部辐射,新港路周边近年来不断集聚着与微信开发和应用相关的中小科技企业。


  契机

  “腾笼换鸟”孵化沿线科研项目

  新港路得名于1954年,路上的“国字号”科研院所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一时期,新港路沿路还有机床厂、电机厂、手表厂、麻纺织厂等工业企业,随着这些国营工业产业效益低逐渐从市中心退出,新港路沿线发展起了不少房地产和商业设施。可以说,新港路的“前世”并未规划发展为科技区域,如今随着商业用地密集,这条有着辉煌历史的“科技创新走廊”面临着新使命。

  提案认为,海珠区政府应着力建设新港路“科技创新走廊”,以点带面,带动新港路科技创新带建设高端成果孵化平台,完善产业链条,从而进一步释放周边科研单位创新潜能。

  提案建议,当前,新港路应制定有规划、可持续的发展,使用“控制性详细规划”,将未定性的地块规划为科技创新发展相关用地,避免被发展为房地产和商业用途。一方面使沿线科研机构对周边的辐射能力和动力增强;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实验室等集聚进驻科技走廊。

  同时,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腾笼换鸟,将新港路沿线潜在物业转变成承接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场地。

  提案建议,重新激活新港路,积极推进“中大创新谷”项目建设不失为一个好契机。使中大布匹市场的场地逐步转变为承接以中山大学为核心、沿线众多科研院所科技项目孵化、中试、产业化场地,缓解海珠区科研项目转化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

  设想

  依托高校院所发展技术创新平台

  提案认为,激活新港路科技创新资源关键在于发展技术创新平台。

  当前,中山大学和周边中央、省部级科研单位已经积累起大量基础研究成果,具备为开展下游关键技术和成果研究提供平台支撑。提案认为,新港路依托上述资源,发展与沿线产业紧密相关的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技术、高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进一步开展创新成果研究。

  与此同时,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新港路沿线内有不少企业已经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产业联盟,提案建议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质押融资等相关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与金融相结合,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提案还建议,激活新港路科技资源可以借鉴武汉光谷、成都游戏产业发展的成功例子,重点投入支持初创型企业、小型企业的引进、孵化、支持和引导等,在两到三年内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达到吸引、聚集该行业集中落户发展的目的;后期逐步吸收、引进大中型企业、领军企业,使海珠区成为该行业全省乃至全国集聚区。

  政府甚至可以试行“海珠创新券”,提供给创业者用于支付各类平台使用费、场地租赁费、人才公寓费、中介服务费等,促进创业者与各类平台、科技园区、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有机融合。

编辑:邹长森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