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工匠精神”开花 “广东智造”结果

2016-04-27 10:56 来源:南方日报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各界热议词汇。22日上午,由广州市社科联、南方日报社和暨南大学联合举办的“广州新观察”第九期圆桌会在暨南大学举行,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聚焦“工匠精神·广东制造”主题,探讨工匠精神与广东制造的深刻联系。

  广州市社科联主席曾伟玉表示,广东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进程中,“工匠精神”对于“广东制造”的全面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让“广东制造”成为质量、信誉、创新的代名词,而今,更是向“智造”跃进。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许晓冰 实习生 邓昕

  从技术工人到自动化专家

  “我认为我是一名工匠,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广州吕顺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国交向与会人士分享“工匠精神”对其成长发展的深刻影响。

  来自湖南的杨国交高中毕业后就在一家外企做电工,这家工厂在1996年已经实现全流程电脑控制,他成为最早接触工厂无人化改造的技术工人。因为对技术情有独钟,杨国交自学编程、机械画图……30岁便成为广州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之一。

  2003年,杨国交辞职创业,专心专注智能自动化行业。数年间,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还积累了一批客户资源,开始进入设备生产领域。

  与“坐镇”办公室的老板不同,杨国交更像是一个工程师,他常年都在一线工作,做“技术上的第一负责人”。“我的员工都叫我‘技术狂人’。”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攻下一个又一个自动化改造项目,先后开发了自动封口、自动码垛、自动灭菌、最薄的自动搬运车等设备,公司获得21项专利、3项发明,其中部分专利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

  “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吸盘,我也要做精做细。”杨国交说,“这些都是很普通的工作,但也是‘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

  与杨国交不同,佛山名欧门窗董事长何义华则以自己不怕失败,历经三次终于成功的创业经历诠释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创业经历是一个不断挑战、不断失败、不断矫正的过程。”

  在定制类门窗还属于稀缺的时代,何义华就选择了一个“大厂不愿做,小厂做不了”的细分市场——按需定制生产。从自主研发窗纱一体结构的外开窗,再到防盗防护三合一体的多功能的外开窗;开创折叠门外框45度结角结构,一举攻破折叠门在行业内结构与外观两大缺陷……“我们一直在创新,目前已拥有门窗生产健全的产业链。”

  何义华强调了一个企业家的愿景和梦想,及必须具备的社会担当和使命感。“一个企业家首先是一个工匠,在打造企业品牌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打造一件艺术品。”

  以“工匠精神”推动品牌建设

  在广州市锐丰音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锐祥看来,“工匠精神”不仅对企业家自身发展有裨益,更可推动企业品牌建设。

  在国人看来,锐丰音响是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广州亚运会比赛场馆以及多届中国全国运动会比赛场地的音响供应商,代表了中国制造在音响行业最高水平。王锐祥说,这些“高大上”的订单并非从天而降,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争取而得。

  王锐祥回忆,当时,全国50多个官方体育馆,政府指定所有音响都要使用进口国际品牌。“我拿着产品进去,却被人轰出来,”王锐祥十分认真地说,“当时我非常气愤,我和我公司的同事说,我砸锅卖铁都要先把鸟巢搞定,我们要做改变中国音响的品牌,让全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鸟巢招标开始后,LAX是惟一以国产品牌身份去参与竞标的,其他参与竞标的都是世界一流专业音响品牌。尽管王锐祥对国外品牌的优劣了如指掌,对LAX的品质充满信心,但还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用最短的时间整合了一个世界顶级的技术团队,不断研究、创新。经数轮激烈角逐,LAX相继战胜了松下、JBL、EVI、BOSE等16个世界顶级音响巨头,拿下鸟巢的音响订单。

  王锐祥表示,在开发自己的产品时,最希望的是能够有与国际品牌公平竞争的机会,也希望国人能够给国产产品更多的关注。

  “‘工匠’不单只是技术,更多是我们的信誉。”王锐祥说出自己的心声,“是否有公平竞争的机会给中国的工匠跟国外的企业同台竞争。”他呼吁重塑中国制造、重塑中国品牌,中国企业家必须要有使命感和追求,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

  无独有偶,在杨国交眼中,若非一直坚守“工匠精神”,如何赢得500强企业青睐?杨国交告诉记者,医药行业对于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如微生物、微粒、温度、湿度、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的每一个参数,要求都极其精确。“为满足客户严格的考核标准,我们也是竭尽全力开展创新与尖端技术研发。”杨国交说。

  美国百特医疗所生产的透析液占据全球一定份额,在中国市场也占有优势。对采购单台设备都极为谨慎的百特医疗,却选择将整个透析液生产工厂交给吕顺智能实现无人化改造。“我们民族品牌进入这个高标准的行业,用技术赢得市场与口碑,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荣誉。”杨国交对此感到十分自豪。

  “工匠制度”带来“工匠精神”

  “为什么要呼唤‘工匠精神’,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作为广东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从企业家的角度分析了当下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

  “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吴丰礼以自己所在的机器人行业为例,“我们在2007年创业,当时的创业资金只有50万元,过了9年,我们翻了6000倍,速度很快却很难保证稳定。”吴丰礼分析,在快节奏的发展中,很多产品的品质或许难以保证。

  此外,吴丰礼认为,“颠覆”“迭代”等概念的不断鼓吹也使得“工匠精神”很难“落地”。他提到,如今企业家提倡“微创新”,即在已有的产品上进行优化。“有了这样的循序渐进、累积后,做出来的产品才是精品。”吴丰礼说,“如果我们每天想着颠覆、迭代,这样或会使得产品的很多细节很难做精、做细、做透。”

  那么,在新时期下,一线企业家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王锐祥认为,在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争一口气”的同时,企业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心。“这可能是保护“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

  吴丰礼则坦言,没有“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精神”。他提出,要把“工匠精神”与企业制造、打造品牌结合起来,从分享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出发,靠具有内在激励的制度安排,让创业者、从业者一块成为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不断把企业推向更大的成功。

  “还应推广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吴丰礼表示,仅将员工和公司“绑在一起”远远不够,还应将员工和客户的利益“绑在一起”,除了享受分享制度外,员工为客户创造的每一份价值都会得到保障。“如此,员工便是在为自己在做事,客户是他的,公司也是他的,这样便有了生长‘工匠精神’的土壤。”

  ■专家见解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王廷惠:以“工匠精神”升级“广东制造”

  “我对‘工匠精神’的总结为六字:专、细、严、情、精、新。”在“广州新观察”第九期圆桌会中,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王廷惠从“工匠精神”的基本概念谈起,并在当前背景下提出“工匠精神”对广东制造业的提升意义。她认为,广东要构建自身的一整套提升“工匠精神”的制度,包括培育培训制度、激励机制、宣传示范推广机制等。

  从“制造”到“质造”再到“智造”

  王廷惠表示,“工匠精神”既专又细,既严又有情,再出精品,通过反复推敲研磨后还要思考。而“工匠精神”最后的落脚就是要不断拓展延伸出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办法、新的工艺、新的做法,“因为他专,所以能创新”。

  关于“工匠精神”在经济学上的解读,王廷惠主张可以从创新、企业家精神以及质量和效率三方面进行思考。“工匠精神”和创新的联系,即一家企业在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注重专注、专一、专情、专心、经验,并不断的能产生学习效应,能创造创新,王廷惠认为这是解释经济增长非常主要点之一,“就是从专业分工细化到市场扩展再到经济持续增长现象,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主线”。

  而“工匠精神”跟质量和效率的关系,“怎么通过提升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中间产生收益递增,也是跟质量、效率有关系的,这也是收益递增现象的另一条主线。”王廷惠指出,这都跟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工匠产品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总量、模式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王廷惠解释道,“收入水平提高,升级换代,这要求中国制造必须转型升级,不转型、不升级生产出来的产品,总供给不是有效供给。”她指出,产量过剩不是结构上的问题,根本问题是有效供给。而实现“有效供给”,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制造强国是必由之路。对此,王廷惠认为,无论是从制造到“质造”,还是再到“智造”,都要求我们切实提高“中国制造”的品质意识,“实现中国制造高端化、高品质,提升世界制造过程中中国贡献的质量水平”。

  在新技术上,面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带来的新挑战,王廷惠指出,制造业可以通过柔性化生产,借助大数据平台、互联网,供给个性化要求落地的工匠精神、工匠制造得以展现的平台。

  建设工匠制度提升制造品质

  “广东是全国制造业大省,在引领全国供给侧改革,提升中国制造水平、质量,提升中国制造品质,打造中国制造品牌,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方面,也应该走在前列。”王廷惠认为,广东制造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所提升,但与“世界级口碑”的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相比仍有一段距离。

  “这一定程度上跟‘工匠精神’不足,工匠文化没有形成有一定的关系。”王廷惠为广东制造建言道,“工匠精神”可助力广东制造升级。

  她提出,首先要形成工匠文化,养成匠习,企业是制造业发展转型提升的基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有工匠文化的意识,“不光是第二产业、制造业,只要是企业,都要具备这种精神,要鼓励引导“工匠精神”,形成工匠文化,要把这种精神文化理念内在化、内生化,内变成为企业的血液、骨髓里的东西、灵魂里的东西,企业要追求卓越,要有理想的情怀,要精益求精”。

  其次,要建设工匠队伍,培育匠才,通过加大职业教育职业精神培养,为广东制造、广东品牌,广东制造业整体提升、转型储备工匠队伍。“紧接着要和制造强国多合作,通过开放合作,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学习平台,从产品前期生产调研、研发,生产过程中怎么控制标准等,全部介入,把一些好的做法积累起来,这也是一种途径。”

  建设工匠制度,提升制造品质,王廷惠认为,广东要构建自身的一整套提升“工匠精神”的制度,包括培育培训制度、激励机制、宣传示范推广机制等,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提升。

  “这些建议不光是企业方面推进,跟政府也有很大的关系。”王廷惠强调,文化层面的部分实践必须靠政府搭建平台,“政府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要起到导向作用,要有担当精神”。

  ■连线教育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连绪:“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学校的教育分不开。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连绪立足职业教育,提出了切合广东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行业的不同,进行个性化课程设计安排,同时要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此外,张连绪提出,全社会应尊重工匠,提升工匠的待遇。

  学习中奠定精益求精基础

  张连绪认为,从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来看,应该说过去是前所未有的,包括省、市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教育人来说,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番禺职业学院长期以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作为培养目标。”张连绪介绍道,学校一直以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作为发展目标,通过为给每一位学生配置展示橱窗、营造专业职业氛围的实验室等方式,为学生营造环境,给学生在精益求精的氛围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追求精品、追求品牌的效果。”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张连绪表示学校除了引进国际知名设计大师授课外,还与新加坡、荷兰、意大利等学校建立了互为实训基地的合作关系。

  营造“工匠精神”传承的文化

  对于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时,张连绪指出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明确‘工匠精神’代表了时代的气质,我们在强调宣传日本、德国‘工匠精神’时,不要丢掉自己的‘工匠精神’,其实我们也有很多好的传统,比如说雷锋精神、螺丝钉精神。”

  张连绪强调,营造好“工匠精神”传承的文化,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并不是没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只是这环境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张连绪建议,广州市可适当提高高技能人才绩效工资水平及生活补贴。

  “虽然社会在变化,依托的企业在变化,但追求完美、精致的精神是不能变的。”张连绪说,“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干一行,爱一行,敬一行。这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还代表了对创新的追求。”

  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追求,张连绪主张不能仅限于对制造业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应把它理解为职业精神的核心内涵,成为每个工作者从事自己本职工作的追求,成为一个时代的气质。

编辑:邹长森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