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全新赛道开启,一座城市如何“跑”出一个未来?

2019-01-22 11:25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记者 罗琼

  刚刚闭幕的佛山市委全会透露,佛山将加快推进季华实验室,积极参与建设、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强化科研团队和人才引进,并将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争取年度新引进大院大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到2020年累计引进各类型创新平台达100家。

  从佛山出发,放眼十城,大院大所已经成为多座城市竞相追逐的目标。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城市竞争更迭逻辑: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凭借自身资源禀赋一路领跑的思路已经落后,一个聚力合作的时代已经来临,而聚力合作的关键在于聚力创新。事实上,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大院大所数量,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体现科技创新水平的指标,它更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这些创新要素,可以变成一座城市的高端“智囊团”、广泛“朋友圈”,甚至是得力“同盟军”。

  而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改革开放40年来,地方政府、企业与大院大所之间的合作,已经进入了“产学研融合”阶段,科学力量在产业发展中不再只是“追随者”或者“并跑者”的角色,它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甚至是“颠覆者”的重任。抓住大院大所,也就抓住了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由大院大所主导开发的共性技术,正是城市能够实现跨越式创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全力奔跑的底气所在。

  城市新赛跑

  向大院大所要发展新动能

  所谓“大院大所”,也即是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知名跨国公司实验室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知名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佛山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合作,组建各类平台79家。接下来,佛山拟出台《佛山市推进大院大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国内外顶级名校、大院大所合作及引进力度。

  将时间轴从今年1月往回拉,南方日报“十城演义”调研组走过的众多城市,在对接大院大所方面屡有大动作——

  今年1月4日,成都市金牛区召开重点产业发展政策新闻发布会,面向大院大所专门制定11条优惠政策,并设立1亿元的揽才资金;

  而在3个月前,宁波高新区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量身定制的46条政策中,就明确提出支持大院大所试行一院两制,试行科研机构分类登记制度,对于符合登记条件和改革方向的公益性机构,可登记为事业单位或民办非企业法人,享受相关政策;

  时间轴再回拉4个月,合肥市举行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会,向大院大所抛出政策大礼包——安徽将举全省之力,支持大院大所在该省设立研发机构,最高补助可达1亿元;

  而南通中央商务区早在建区之日起,就专门设立了高等研究院对接研究所,重点瞄准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与总部等八大类招引对象,并计划引进5家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与研究生培养基地、5家国内顶尖科研院所。

  在传统制造业时代,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赛跑,更多的是拼土地、拼体力;而当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重重困难时,向大院大所要发展新动能,也成为它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从一片荒野跃升为“中国芯脏”,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据了解,包括华为手机、小米手环、雅迪电动车智能控制器等在内的知名产品,都在不同部位应用了来自这个新区的企业生产的“中国芯”。

  联合大院大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正是让江北新区的“芯脏”得以“砰砰”跳动的原动力。依托南京大学国家微结构物理重点实验室建设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依托东南大学国家ASIC工程中心建设南京低功耗芯片技术研究院,依托东南大学射光电所建设南京通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院,并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建设了南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该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与大院大所形成合力,进而得到迅猛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江北新区已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6个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在新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件,规模以上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展率超过90%。

  通过注入大院大所等创新要素,众多城市的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成都科学城通过引进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链接清华的创新资源,为全区孵化出了多家高科技企业;诞生全国首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武汉光谷,又承接了华中地区首个国际级孵化器,进而搭建了一条武汉企业在光谷与硅谷之间的合作桥梁;没有名校助力的常州市,通过引进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和中科院等院所,共建30多家公共创新平台,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700多个,已经带动了3500多项成果的产业化……

  科创新跑道

  从“追随者”变成“颠覆者”

  当观察的维度从城市个体投向中国产学研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大城市竞相追逐大院大所的现象背后也有了更加深远的时代意义。

  以改革开放为起点,40年余间,全国产学研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以及“产学研融合”。40多年来,企业与大院大所之间的关系,也从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到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共建研究开发中心,再到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回望佛山。由“联合”到“结合”,佛山的产学研实践,也是踩着这个节奏前进,目前正在迈入“融合”的关口。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与科技力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息息相关。

  在“产学研联合”阶段,科研力量更多是起到一种“关键的辅助”作用,这在“星期六工程师”中体现无遗——上世纪80年代,来自中山大学等高校以及省内国有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们,利用周末到佛山的企业“炒更”,发挥专业所长,为企业攻坚克难。在“星期六工程师”们手中,科学技术更多地应用于解决企业现有的技术瓶颈,也就是“产业需求在前,科学技术在后”。

  进入21世纪,佛山也大步迈入“产学研结合”阶段,各类产学研结合的形式也相继出现,比如企业与大院大所共同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共同申报课题、申请专利甚至是共同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在这个阶段,产业发展需求与科学技术应用呈现的是“手拉手、一起走”的局面。

  佛山商道研究院创始人、院长、首席研究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望成认为,在上述两个阶段,科研力量所进行的创新,是一种渐进式的创新,它的指向非常明确,即不断提升现有产业的发展水平,让其实现逐步升级。“在这两个阶段里,‘产学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产’服务的。“杨望成说。

  到了“产学研融合”阶段,科学力量在产业发展中不再只是“追随者”或“并跑者”的角色,它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甚至是“颠覆者”的重任。“在这个阶段,科学技术不是为现有的‘产’服务的,它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产业。”杨望成说,佛山当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渐进式创新,更是颠覆性创新,后者也是佛山加速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全新跑道。

  竞争新优势

  一座实验室让未来可期

  实现颠覆性创新,也是三龙湾的创新极点——季华实验室的时代使命所在。

  2017年12月底,广东正式启动建设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其中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选址佛山,并被定名为季华实验室。短短一年间,季华实验室的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目前,季华实验室已经初步完成了体制机制建设、决策管理团队组建、科研方向遴选等宏观工作,并在半个月前正式开工建设。

  佛山对季华实验室寄予了厚望。佛山市市长朱伟表示,季华实验室不同于一般的平台,而是要“做顶天立地的事情”——实验室既要瞄准国家重大专项,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要瞄准佛山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逐步推广至全省乃至全国。

  所谓共性技术,更多的是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也即是能在多个领域或行业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仅凭市场的力量难以持续推进,但若实现突破,它所带来的创新能量将超乎人们的想象。

  青岛蓝谷就是一个例证。青岛蓝谷在建谷之初,就瞄准了“海洋创新高地”。在国家还没正式批复出资建立国家实验室的前提下,青岛就已经先行先试,对标国家实验室标准组建一个海洋领域的顶尖研究机构,并将其落在青岛蓝谷。2015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式启用,成为国内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世界七大海洋实验室之一。

  这一创新“大手笔”,既奠定了青岛蓝谷在国际海洋共性技术研发上的龙头地位,也为它打开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最早在青岛蓝谷建设海洋工程研究院的天津大学,就是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重磅科研机构所吸引。仅仅6年,青岛蓝谷已经汇集了4500余名科研人才,打造了一个从地方到国家、从科技前沿到产业一线的创新大平台。22家“中”字头或“国”字号科研平台、22所高校研究院所以及数百家科创公司……青岛蓝谷的创新成绩单,让每一个到这里的考察者都发出惊叹。

  站在2019年的新起点上,季华实验室的发展同样值得期待。

  当下,佛山正在举全市之力推动季华实验室建设,并希望借由一间实验室打开一片新天地——建设季华实验室以及以实验室为极点的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进而集聚创新资源、抢抓创新发展主动权、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

  佛山打造季华实验室的力度很大,前所未有:5年投入55亿元,按照最高水平原始创新平台的标准,建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集聚、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打造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性科技创新平台。

  目前,季华实验室已经给它所在的三山新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创新创业高端要素不断向三山新城汇聚,产业聚集效果日益凸显。据了解,三山新城已引进重点项目40多个,投资总额约25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超165亿元;已建成产业载体逾4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丰树国际创智园、三山科创中心两个超大型科创产业载体群。

  季华实验室理事长、主任曹健林表示,面向未来,季华实验室将以工业机器人、二元光学、面向生命科学的仪器装备三个先行启动的研究方向为牵引,抓住中医药关键技术与装备重大专项、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疾病预防先进仪器设备国产化、先进材料等机遇,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贡献季华智慧和季华力量。

  根据规划,至2020年,季华实验室将完成一期建设,核心团队总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至2031年,实验室运营稳定并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总规模不少于3000人,其中包括20名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等世界顶尖人才。

  未来已来。手上拿着“共性技术”号码牌的佛山,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全力奔跑。

  ■关注

  聚力创新

  赋予科学家更多“话语权”

  青岛蓝谷在规划初期,参考的是美国硅谷的成长模式——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让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从规划图纸开始,青岛蓝谷就充分彰显了它作为科研城,以科学家需求为先的特点。

  2012年,青岛市请来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和美国AECOM公司,前者完成蓝谷的总规划,后者作了蓝谷中央商务区的详细规划。在这些国际级规划大师的笔下,蓝谷核心区2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局了科研、商务、居住等五个特色小镇,未来人口将达到70万。这一充分考虑“产城人”结合的规划,也被中央党校调研组归纳为“留住太太”的好设计,让人才有安家落户的欲望。

  2014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部分改革先行区试点法定机构管理制度,青岛蓝谷成为首个试验田。三年前,青岛蓝谷管理局第一届理事会召开,选举产生青岛蓝谷管理局领导班子,青岛蓝谷管理局开始正式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有关部门最早报送的理事会成员名单中,列有很多市直部门负责人,青岛市领导却将其大部分删去,只保留4个与海洋科技相关的部门,并把蓝谷20多家海洋科研单位负责人列入其中。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便是其中之一。

  从机制到规划,这种“让科学家在园区内拥有更多话语权”的新尝试,让整个园区的建设更加能够满足科研发展的需求。在吴立新看来,在法定机构管理制度的改革中,海洋科研单位负责人成为理事会成员,这样能保证作出的决策更专业、更符合蓝谷实际。

  根据《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管理暂行办法》,蓝谷理事会是青岛蓝谷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研究确定核心区的发展战略规划,行使重大事项决策权。蓝谷管理局则依法承担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法定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但不以营利为目的。

  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蓝谷管理局负责核心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制度创新、综合协调等工作,并通过多种形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实行市场化运作,提供高标准的公共服务和产品。

编辑:杨智明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