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莞深协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9-04-08 09:50 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莞深协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问题研讨会在东莞松山湖科普馆召开,来自莞深两地城市规划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创新观念、补齐短板、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等内容,共同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言献策。

  与以往更多引进、转化科技成果不同,当下,莞深有机会抓住全新历史机遇,打造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以及新产业培育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实现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多名专家学者期待,莞深两地能够在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率先开放协作,携手下好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手棋。

  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黄少文表示,松山湖将聚焦关键领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把中子科学城打造成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在更高层面进行跨界区域顶层设计

  2019年,东莞全面启动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省政府同意将其上升为省级发展平台,并以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核心载体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下称“中规院”)先后参与中子科学城、光明科学城等国内多个高新区及科学城的规划研究,在该院院长方煜看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背景下,中子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所在的莞深跨界地区,和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北京的怀柔科学城等地区非常相似,都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发展环境,以及难得的发展空间。

  方煜直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集聚全球各地顶级科学家来此发展,科学家需要的不仅仅是产业环境,还是综合的可达性,是国际机场对国际机场,点对点服务的需求,需要的是高科技、高情感,甚至是特别有魅力、特别安静的环境,而这些都是在现有体制下难以高质量实现的。

  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则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中子科学城还是光明科学城,目前在空间布局可以进一步突破,可通过体制机制重构,联手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创建“湾区科学城”,赋予高一层级的管理机制和统筹规划;并探索牵头组建国家科学城联盟、国际科学城联盟,实现各科学城之间的资源共享发展。

  “最理想的目标是机制上能够实现一体化机制,能够成立特别合作区共建共享。”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张建荣进一步分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共识目标,即充分发挥中规院给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两边都在做科学城规划之便利,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按照“大湾区所需、莞深所能”,当成一个整体精准规划好两个科学城的功能业态、创新链条、要素配置及空间格局。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打好中国科学院这张牌

  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已经批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以及北京怀柔。观察这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可发现,中国科学院等一流科研院所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11月24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门前,随着两块红布徐徐拉开,写着“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的银色牌子正式亮相,拉开红布的其中一只“手”便是中科院。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最近许多“国字号”科技创新资源正密集“南下”广东布局,其中以中科院的布局最为密集,除上述中心外,中科院还要与广东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方同步辐射光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及诸多实验室等。

  “打好中科院这张牌尤为关键。”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认为,早在2000年前后,中科院就开始谋划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和中科院存在紧密联系。如果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在资源上能够打好中科院这张牌,会有利于莞深两地更好地把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资源统筹起来,包括交通、土地、人才、环境、企业和基金等资源,都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起来。

  所处发展的阶段不同,决定了与国外科学城相比,中国科学城的模式除了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更注重成果转化,往往会重视科学城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其圈层布局一般按照“大科学装置—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制造企业”四个圈层由内向外不断扩散。

  其中大科学装置一般布局在半径1公里以内,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研究型大学或科研院所一般布局在半径1—3公里内,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企业研发中心一般布局在半径3—5公里以内,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制造企业一般布局在半径5公里以外,主要从事中试和生产制造。

  基于这一现实,王富海进一步指出,中子科学城的规划,要争取更多创新要素在这里聚集和融合发展,比如华为溪流背坡村,企业本身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也愿意投入研发创新,但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子科学城也是相对封闭的系统,它们的研发对象、突围方式、合作范围有差别很大:华为如果要做创新,会在全球找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而不一定会就近利用中子科学城的平台,中子科学城也可能是在全球范围寻求创新合作,“因此要做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话,很大的任务是让这些核心创新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提升”。

  环顾珠江口东岸不难发现,深莞惠三地分别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试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并正在布局南方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这些大科学装置大多集中在粒子物理领域,科研价值高、应用广,根据国际经验,可衍生出众多学科的科研机构。

  “世界级的科学城或者国家级的科学城,真正的高度取决于学术成果和专家。”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黄金认为,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各类实验室,是莞深将来做好科学城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依靠更为有力的规划黏合,带动这些创新要素在两座科学城之间不断集聚并产生叠加效应。

  打造科学家社区

  围绕社会关系特点构建创新社群

  观察国内外主要科学城的发展都不难发现,如何围绕科学城的人才需求打造独具吸引力的科学家社区,是考验科学城规划建设的一道重要命题。

  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即将面临的是与过往数十年发展完全不同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这个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活动特点的区域,有大型的科学装置,大型的研发机构、创新平台,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创业者。新的产业和人口集聚,产生了新的社会需求和形态,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规划管理及服务能力。

  在黄金看来,科学家前期需要大量投入,而且未必有成果产出,为降低风险,他们往往会找一个载体落脚,很多教授选择在学校挂职,或者依托科研院所从事研究。中子科学城要吸引广大科学家前来发展,关键要找到他们的社会关系所在,把这些科学家的社会关系组织起来,就有可能把科学家团队带过来。

  黄金分析,中子科学城不仅要有大科学装置,还要搭建起一个平台,把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所要做的实验装置引入到一个整体空间当中,进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另外应多举办一些国际交流活动,使得中子科学城成为相关领域全球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的选择。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莫碧文则指出,调研发现,科学家群体的基本诉求非常简单,也很朴素。但从构建创新社群的角度看,人是需要社会活动的组织,目前中子科学城对于广大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前来发展,仍缺乏组织者或者助推者把这些人才有效组织起来,把原本比较松散的活动组织得更为有趣,更有文化底蕴。

  莫碧文建议,接下来,莞深在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合作上应该以人为中心,从构建创新社群的角度加强各类人才、组织之间的对接和联系。

  确保交通高效互联

  从光明城站配套建设一条快轨

  交通通勤,是受到众多规划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另一重点。国内外主要科学城的交通通达时间都在20分钟以内。

  从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出,中子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虽然直线距离较短,但交通不便。作为连接两大科学城的快速直达通道,中子科学城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道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该通道路线建设长度约12公里,造价约20亿元,有望于今年开工。该项目将按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并统筹公交方式、慢行系统、景观绿化、智慧交通等功能,力争打造成绿色道路、美丽道路、智慧道路。

  中规院研究发现,目前莞深两地轨道衔接仍存在建设时序不匹配等问题,出行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特别是光明到松山湖方向,东莞轨道交通5号线为远期工程(未批),深圳轨道交通13号线为近期工程(预计2019年动工建设)。

  张建荣建议,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在交通上的协同要有一个串联中心,一方面争取未来莞深快轨以及城际轨道交通线路经过中子科学城,并形成区域交通枢纽,这样才有足够的条件支撑中子科学城未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前期可考虑从光明城高铁站新建一条快速轨道交通,点对点连接到光明科学城中心和中子科学城中心。

  光明城站可通过广深港高铁快速到达香港、广州等核心地区,为两大科学城建立起通达全球的快速通道,将更好地满足广大科学家的需求。

  “科学城并不是全部都是科学家,我们从欧美科学城的发展历程来看,真正的科研人员只占20%左右,相当一部分是科研人员的助手、产业的关联者、合作者、社区服务者,因此交通规划应该分类处理。”在黄金看来,交通方式的规划应该多层次立体化,以满足不同需求,同时要突出与周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快速通达。

  “城市生态的支撑和交通构架的协调发展,应该放在第一位。”张克科认为,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拥有卓越的自然禀赋,这样生态在莞深一带不可多得,也是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前来发展的环境优势之一,因此在交通规划中要坚持生态优势,尽量减少移山开路,可以借鉴台湾阿里山等地区的做法,用缆车、山间绿道、云轨等交通方式,再结合高铁、快轨等轨道交通网络,形成复合型交通格局。

张建荣则提出了连山接湖的想法,即在现有基础上优化生态管制分区分类,并借鉴深圳的发展经验,将一些教育科研设施、体育休闲设施、生态公园等,与现有山体结合起来,用主要交通设施进行串联,形成生态连廊,构建起具有世界级生态品质的科学城。

  张克科进一步指出,莞深两地在交通规划上要站在更高的视野思考,创造条件共建共享,通过高铁连接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深圳西丽国际科教城等重要平台资源,真正打造成为全球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国家级科学城。

  ■对话

  松山湖: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

  与光明科学城

  共建共享发展

  围绕创新观念、补齐短板、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等关键问题,来自莞深两地的城市规划领域专家学者,共同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献出众多锦囊妙计。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的重要参与者,松山湖将如何推动中子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协同发展?近日,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黄少文,以及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回应了这些热点问题。

  山南山北创新要素集聚已成趋势

  笔者:不少规划专家提出,中子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规划应该打破城市壁垒,按照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发展,您怎么看?

  黄少文: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都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以整体、开放、合作、共赢的姿态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通过加强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的联动协调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集聚,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新时代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

  从地理空间来看,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隔山相望,直线距离仅7公里,都位于莞深两市交界处,空间资源非常难得,周边创新资源非常密集,都规划建设有大科学装置,两地合作有利于增强重大科学设施的协同效应,促进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从创新资源来看,这里拥有国家大科学装置、高端研发机构、重要科研平台,大规模的科学家、工程师、初创企业家、研究人员聚集于此,已经具备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的基本条件。同时,考虑到城市规划和管理服务有其特殊性,我们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在规划设计时就要下好先手棋,不仅要统筹利用好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的资源,还要把广州、深圳、香港等地以及国外高端创新资源整合起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目前,在巍峨山南、山北,高端创新要素已形成集聚趋势,虽然创新集聚发展有其基本的规律,但是要把自发的集聚变成有效的集聚。下来,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创新资源要素融合发展,才能使得区域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我们的资源利用更加有效,使得区域发展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预留空间引进全球顶尖大学

  笔者:中子科学城要构建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具备哪些基础?

  欧阳南江:从创新来讲,珠江三角洲过去40年更多聚焦引进、转化科技成果,现在我们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主要是基于我们已经或即将拥有一流的大科学装置、一流的研究平台、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人才支撑。

  首先我们有一流的大型配置装置,中子科学城周边已建成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是全国首台、全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装置,我们还在规划配套南方同步辐射光源落地。根据国际经验,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光源可衍生出众多学科的科研机构。

  我们还有一流的研究平台,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落地,带动中科院的人才团队成建制地引过来,这为我们搭建一流的研究平台奠定基础,由于有中科院牵头,接下来中子科学城集聚顶尖科学家的能力将完全不一样。

  我们还有一流的企业,华为等龙头企业对创新研发的投入一直非常高,技术创新能力非常强,在材料科学、电子信息方面将直接带动更多技术成果转化。

  一流的大科学装置、一流的研究平台、一流的企业,带动了一流的人才。接下来,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顶尖科学家来到松山湖,有数以万计的研发人才前来这里扎根发展。

  可以说,从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的四梁八柱来讲,我们还是有条件有机遇的,接下来,我们将在规划上进行空间预留,力争引进全球顶尖大学,继续不断完善中子科学城的创新要素集聚。

编辑:罗予岐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