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城市更新的初心是什么?院士专家献策深圳蛇口“留住乡愁记忆”

2019-05-18 13:28 来源:南方网

2019深圳蛇口高峰论坛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杨智明)城市更新的初心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搞城市更新?5月17日,2019深圳蛇口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与会院士专家围绕“城市更新 优化发展”的主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分享各自在城市更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据了解,该论坛由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广东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共同举办,广东院士联合会协办,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支持。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徐松明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徐松明介绍说,深圳是一个人口大市、经济大市,同时也是土地小市。2019年广东省被确定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市,并启动“三旧”改造工作,在此基础上,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城市更新的概念。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深圳将城市更新作为存量土地二次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大力推进更新改造。据了解, 最近深圳市政府已审定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件从加大片区统筹的力度,提升城市设计和建造设计水平,传承城市历史文脉、鼓励有机更新等方面,提出了24条具体措施。徐松明认为,论坛的举行将为新时期深圳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启示,提供新的思路,为深圳下一步城市更新指明方向。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晓洲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晓洲表示,选择蛇口举办城市更新优化发展高峰论坛是因为中基会成立于1978年,蛇口1979年开始建设,中基会和蛇口都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的改革开放从蛇口开始,蛇口又是先锋军、尖刀班,还要从这里实现再次飞跃。我们希望发挥智库的作用,组织院士专家,为深圳蛇口的城市更新出谋划策,为蛇口的飞跃出一份力。

2019深圳蛇口高峰论坛院士、专家、嘉宾合影

  院士专家精彩观点

  城市更新建筑创作要符合“两观三性”

  一部分进行保留,一部分进行改造

  当前,城市的建设进入一种精细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与核心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创会副会长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在《城市更新中的建筑创作》主旨报告中强调,在城市更新中的建筑创作同样也要符合“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一是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二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设计层面应当保留历史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历史地段风貌的完整性,新建建筑传统文化的廷伸性;三是带动城市与区域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融汇社会、经济、环境等全面的复兴;四是体现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何镜堂院士以广州一旧城更新项目为例谈道,一部分进行保留,一部分进行改造,保留城市记忆,改造环境、设施,在此基础上,原来的住宅区用三种办法来解决,老百姓愿意搬回来的,就跟他们协商;愿意置换的也可以;另一部分是出租的。

  城市更新需要多维度思考

  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乡愁记忆”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专门为此次论坛带来了《城市更新的多维度思考》的专题报告。他表示,一个成功的地产(旧改)项目不等于一次成功的城市更新实践。城市更新是城市适应社会进步的自我完善,需要系统思维,整体考量,长远谋划,不应“就事论事”,就项目论项目,不要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郭仁忠

  郭仁忠院士强调,城市更新需要多维度思考:一是在价值追求上应以全局和长远利益为考量;二是在空间寻觅上应以提升承载力为核心;三是在功能提升上应以不牺牲“邻里“为前提;四是在文化的传承上应寻求历史与现代的共生;五是在环境整治上应与多元化需求相适应;六是在城市升级上应以现代城市科学理论和技术为支撑。

  其中,他认为,当一个地方要做改造时,应从产业生态去考虑,究竟哪个地方适合发展什么。他曾经与在高新区发展卫星技术的企业交流,发问道:“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高新区发展卫星技术?”企业方回应说:“小卫星涉及到通讯问题、计算问题、传输问题、远程控制问题,涉及到技术和工艺,在高新园区,驱车10公里内能找到所有需要的相关工艺、技术、材料。”

  他对何镜堂院士关于城市更新要注重文化传承的观点,表示赞同。同时,他认为:“经常有很多专家讲老房子要保护,但我想城市总是要发展的,可能要寻求历史与现代的共生,城市发展不能否认新陈代谢,城市不能拒绝成长,很多东西都是需要保护的,但是没有利用的保护是难以持续的,对于一些历史文化,一些乡愁记忆,可以考虑通过现代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下来。”

  全域多规合一挖掘地下空间价值

  城市轨道交通与当地文化生态等相结合才有生命力

  “轨道交通一定要跟地下空间、城市空间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建立枢纽和换乘站经济,一个建筑必须要和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城市空间、生态相结合,这样的建筑才有生命力,轨道交通也一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在《需求—综合交通—土地资源—城市空间协同之全域多规合一》主题报告中说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湘生

  深圳地铁在向北上广港等地铁同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地域特点、产业法、城市空间需求、居民期盼和人文背景,走过了以解决出行难到建效能最大化城市轨道交通的历程,实现了地铁土地资源立体高效利用,避免了环境恶化、改善了深圳城市空间和交通。陈湘生院士认为,土地资源紧缺的地方,城市更新同样可以多向地下要空间。

  城市更新要富有“韧性”

  蛇口有大量遗产可以保留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则从生态角度讲述了《韧性城市的生态基础》。他指出,城市在更新过程要富有韧性:一是要有深邃的格局,建立新的基础设施,即生态基础设施,改变常规,至少是对现有基础设施的补充。二是创造新的美学,这种新的美学就是把人类的欲望建立在自然的、生态的过程的基础之上。

  他举例说,生态防洪堤是通过地理信息分析如分析洪水分布,并使用中国农业技术、梯田技术,把硬化河堤、防洪堤改造而成的,既有韧性,又有弹性,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变成人水和谐、分时共享。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

  俞孔坚教授认为,城市更新从小家开始、生态建设也可从小家做起。如果每家每户的雨水都收集起来,可以省下30%的水能源。“我家位于一般公寓楼的四层和五层,我让雨水进入室内,室内做了一个有空调作用(雨水蒸发降温,夏天不用开空调)的生态墙,底下储存雨水,雨水浇灌蔬菜,每天都有一盘蔬菜生产出来。雨水全部收集起来灌溉,让阳台变成了花园。”俞孔坚教授分享道。

  同时,俞孔坚教授觉得,城市更新过程中,要珍惜足下文化与遗产。蛇口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有大量遗产可以保留。他回国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中山岐江公园,原址是造船厂,但他坚持对它进行更新改造,最后更新成一个宜人的休闲环境。

  建筑存在时间之中

  用现代手法来实现文化传承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教授认为,建筑在设计中有很多内在的关联性,建筑坐落在环境中,会跟很多东西产生关联,首先它跟场地肯定有关联,场地周围已经形成了路网肌理、尺度;同时,建筑是为人而做的,人在活动中的活动模式、人的感受对我们的设计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建筑还存在于时间之中,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所以,我们要传承、发展。而且,他认为,时间还有共时性。

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倪阳教授

  “很多人在仿制以前的东西。”他对此不大认同,觉得要立足当下。当然,做当下并不等于不传承。倪阳教授以他跟何镜堂院士合作设计的南京城墙博物馆为例,谈及如何用现代手法来实现文化传承,墙面使用夹丝玻璃,通过漫反射,能把周围的古建筑全反射上去。

  倪阳教授同时强调,在现代建筑创作中,想要找到理性与人文自洽的逻辑,需要回归到建筑的出发点,从‘此时、此地、此人’中寻找答案,发现它们与建筑之间那种静谧的关联,并用最直接的建筑语言来回应。只有尊重这些关联,尊重建筑创作中的底层逻辑,我们才有机会发现那些动人的支撑点。

编辑:罗予岐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