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紧邻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是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6月12日,东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不同,今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提出经济增速目标,却在年度发展目标中专门提出,将R&D(研发)投入占比提高至2.8%。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为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实现研发投入占比提高至2.8%的目标,东莞进一步提出:大力集聚大湾区高端创新资源,以更大力度支持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步伐。
制造业产业驱动方式转变
“全国80%的手机屏下指纹测试设备,出自我们公司。”在广东每通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翥自豪地介绍,手机屏下指纹检测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压力太大容易碎屏,压力太小没有效果,同时还要研发出模拟人手指纹的复合材料。
每通测控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刘翥表示,掌握了核心技术,也就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去年公司营收超过4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
像每通测控一样,东莞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提高研发投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去年,东莞研发投入占比预计提升至2.75%,国家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6217家、1957家,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今年,东莞提出将R&D投入占比提高至2.8%的目标。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表示,东莞的R&D投入占比水平排名全省前列,通过增强优势,补足短板,今年很有信心完成2.8%的目标。
卓庆透露,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三大举措来提升R&D投入占比。首先是引导加大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其次是引导创新型企业加大R&D投入,包括落实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并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最后是引导科研机构加大R&D投入。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研发投入占比提升,意味着东莞制造业产业驱动方式的转变,产业技术含量同步提高。在疫情影响下,东莞提出研发投入占比提高至2.8%这一具体目标,显示出东莞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在疫情时期,东莞苦练内功,磨刀不误砍柴工,等到形势好转,东莞的企业就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重大科学平台加速聚集
锻造创新“内核”
近期,东莞迎来了荔枝成熟季,深山之中的荔枝林热闹了起来。在松山湖科学城中子源路沿线的荔枝林中,世界级创新资源也在这里加速汇聚。
今年5月,香港大学黄明欣教授团队开创性提出一种新的作用机制,获得了强度、韧性、延展性俱佳的低成本新型钢材,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这是中国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行以来,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研究平台。借助这一大科学装置,一年多来,已有上百项重要研究成果涌现,涵盖新材料、生命科学、新能源等众多领域。
如今,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和预研项目也已经启动建设,将为未来另一大科学装置“南方先进光源”建设中提供重要支撑。
“大科学装置布局东莞,作用已经逐步体现出来。”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分部主任陈延伟表示,以大装置为核心,松山湖正在建松山湖科学城,纵观国内外的科学中心,也都是以大科学装置作为牵头和引领,广东现在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表示,东莞将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南方先进光源预研平台等项目的建设,以及谋划更多大科学装置建设,充分挖掘大装置的科学功能,实现大装置在物质科学和交叉科学应用研究上的作用。
重大科学平台加速聚集,为东莞创新发展赋能。
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两年多来,四大核心板块迅速成型,并致力打通从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转化的创新全链条。汇聚起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上百位材料研究领域的一流人才,各类成果创新先后涌现,已经在国内外材料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其中,汪卫华院士团队与实验室全职博士后李明星、双聘研究员柳延辉的研究成果还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未来,实验室将致力于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为大湾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中科院院士、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说。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
启动区加快崛起
巍峨山下,荔枝林中,数十台工程机械在宽阔场地上繁忙作业,工人在其间往来穿梭,高空俯瞰之下,松山湖科学城建筑地基轮廓初显。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处在国家创新体系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
松山湖科学城位于东莞几何中心,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与国内很多科学城从零开始建设不同,松山湖科学城自出现之日起便自带深厚的创新底蕴。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范围内已建成中国散裂中子源,4所高校以及26家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吸引了华为、华贝电子、生益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以及300多家高企、近3万名优秀工程师创新创业。
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一流人才“五个一流”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在前不久召开的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出台实施了《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此外,正在起草的《关于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将以超常规的力度加快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
而在距离松山湖科学城直线距离不过7公里的地方,深圳光明区正按照“科学之都、湾区之芯、绿色之城”的建设目标,高起点谋划光明科学城。
近日,深圳市政府批复了《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其中指出,未来光明科学城要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打造“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
今年3月,备受瞩目的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首期工程动工,这也打响了东莞交通项目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第一枪,未来预计将大大缩短两地距离,提高两地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的效率。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呼之欲出!(记者/吴擒虎 陈启亮 张仕婷 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