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建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深莞联手

2020-12-17 16:3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接受南都专访

   “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周期都在10年以上,如今中国散裂中子源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大科学装置,是历史很‘巧’的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

  而此“机遇”背后是东莞创新驱动的决心以及松山湖自带的创新驱动使命,因而在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辗转珠三角选址之时,东莞松山湖从土地、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以最大的诚意迎接大科学装置的到来,才有了如今美美与共的故事。

  如今松山湖从“园”到“城”,松山湖科学城正式获批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新的机遇下,松山湖科学城如何再造更多美美与共的故事?陈和生认为,先行启动区包括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两者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整体谋划上,深圳东莞要进一步协调,面向国家战略所需,结合本土特点,针对性解决瓶颈问题。

  南方都市报联合松山湖管委会推出松湖荟之《对话院士》栏目,借科学家的眼睛记录松山湖的变化。

  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稳步推进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酝酿设想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一直到2018年建成,中国散裂中子源一共“走”了18年。陈和生认为,散裂中子源落户广东的决定,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现在成为了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的核心大科学装置。

  为什么散裂中子源要落户东莞?不少人向陈和生提过这个问题。他回应,2000年开始,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提出一个想法,把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雄厚实力,与广东省强劲的经济实力以及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结合起来,在珠三角建设中国科学院科学研究的第三高地。

  辗转多地考察后,2006年中国散裂中子源选择布局东莞。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顺利实现打靶产生了第一束中子。2018年8月,工程圆满通过了国家验收。自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服务全球用户,已完成超过200项原创性课题研究。“能取得今日的成绩,特别要感谢广东省和东莞市政府、松山湖管委会的大力支持!”陈和生说。

  散裂中子源建设过程中,还在东莞培养了一支约400人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队伍。“这个队伍我认为是非常宝贵的。”陈和生强调,不是引进几位长江学者,就能够建设和运行大科学装装置。这需要一个数百人的高水平的专业齐全的团队的长期奋斗。而这背后更重要的是形成大科学装置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人才才可能待得住,把工程建设好。“我们需要一个大科学装置的文化,团队的文化,才能够把装置建设好。”

  无疑,散裂中子源形成的建设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价值参考。曾经的荔枝林,成为如今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高地,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正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正在申请国家立项,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加快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稳步推进。

  世界级科学家闻松山湖而来

  “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科学家将不再意外。”陈和生的这一句点评多次被媒体引用。那么如今松山湖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和生解读,首先中国散裂中子源经常召开国际会议,经常有世界级的科学家到来,也引进了外籍国际知名科学家来这儿工作;其次,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就是跟随中国散裂中子源而至;与此同时,也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团队;再次,由于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大湾区也吸引了一批中子散射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专家。

  陈和生强调,实际上不仅仅是松山湖,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甚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及在香港、澳门的大学,都吸引了一大批科学家的到来。因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多学科平台,能够为大家提供解决一些世界科学前沿、国民经济发展等关键问题的平台。

  建言松山湖、光明强强联手

  目前,陈和生又参加了我国2035年大科学装置发展路线图的规划。

  “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必须要从国家层面统筹,统一规划。这个非常重要。”陈和生坦言,大科学装置投入巨大、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需要有明确的科学问题导向,足够体量的用户群体以及高水平的队伍来建设运行开放,需要稳定的运行机制。国家统一规划大科学装置,也是欧州、美国、日本等地通行做法。

  如今,松山湖科学城正式获批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陈和生就建议,将深圳和东莞优势互补,光明和松山湖两地加强协调做好规划。他就建议南方先进光源,能否深圳东莞共同建设,采取某种理事会制度进行管理,做到“1+1大于2”的效果。

  而松山湖也确实这样做了,主动联系深圳,对接光明科学城。10月30日下午,松山湖党工委一行赴深圳光明科学城进行调研交流,双方围绕两地科学城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统筹规划、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和融通对接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讨论,互相借鉴经验,取长补短。

  而已经开始行动的是,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主通道首期工程已经开工。工程北与松山湖环湖路相接,向南途经美景路、环莞快速路三期和莞佛高速,终点接中子源路;东莞段路线直至东莞与深圳交界处,与深圳光明区光侨路相接。两地率先在物理连接上实现打通。

  随着道路打通,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形成与光明科学城深度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力求深化与深圳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大科学装置集群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

  面向国家战略所需寻求突破

  全国共有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下,它们承担着科技创新的重任。

  松山湖科学城总体规划正加紧制定,从科技功能、空间规划等层面,勇担战略性标志性基础研究任务,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进性,不光是说GDP涨了多少,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表多少文章,而是集中区域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部署,解决某些重大瓶颈问题。”陈和生建言,通过协同创新、产业研合作进行突破,而这特别需要政府的参与主导。

  他以锂电池产业为例进一步阐述,电动汽车的关键就看电池能否过关。日本的锂电池行业领先,背后是他们行业成立联盟共同攻关,这个联盟包括了日本的主要大学、科研机构还有索尼、三菱、日立、东芝等大企业,投资数亿美元进行研究,特别是在日本散裂中子源建设了专门用中子散射研究锂电池的实验终端。

  陈和生建议,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规划中,应当确定若干个国家发展战略领域的重要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由政府主导来协调和组织攻关。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目前可以看到的是,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群正在崛起,产业化成果正在输出,让本土产业直接受益。8月13日,东莞传来好消息,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简称“加速器BNCT装置”)成功落地,为放疗治癌提供新路径。

  除了加速器BNCT装置,散裂中子源还有更多产业化项目在争取推进。而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同样寻求突破,目前已经引进24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注册成立了19家产业化公司,分布在松山湖、塘厦、大岭山等镇街(园区),科技成果开始进行产业化。以上,一个个尝试都有可能改变人类未来的工作生活。

  松山湖科学城现拥有一流装置、一流平台、一流人才、一流企业、一流环境的先发优势,它肯定不能止步于此。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建设使命驱动下,松山湖科学城力求面向国家战略所需,持续发力布局,争取早日输出成果。不久的将来,一个具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或会诞生在这里。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进性,不光是说GDP涨了多少,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表多少文章,而是集中区域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部署,解决某些重大瓶颈问题。”

  ——陈和生

  栏目监制:申鹏 何永华

  策划/统筹:梁锦弟 李发英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刘媚

  刘辉龙

  通讯员 张玮

编辑:陈伟峰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