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专访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打造“科技王牌军”,广东这么干!

2021-01-27 15:49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

  1月25日,列席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做客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南方会客厅”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围绕“十三五”时期广东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进展、“十四五”时期的工作思路以及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话题进行深入解读。他表示,“十四五”时期,广东将努力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和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回顾“十三五”

  基础研究投入经费迈入百亿水平

  2020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再次位居全国首位,实现连续4年领跑,这也印证了广东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您看来,“十三五”时期广东科技创新工作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龚国平:“十三五”时期,广东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期完成重要规划目标,例如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的180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约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4%提高到约2.9%,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2017年起,以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广东完成了三批共10家省实验室布局,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省重点实验室396家,并且积极引进国家级创新资源在粤建设近20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在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方面,广东启动实施7批省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组织实施2批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近年来基础研究投入经费已经迈入百亿水平,其中,2019年基础研究占R&D经费的比重达到4.58%,比2015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您提到的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也是广东近年来努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重要方向,具体怎么看?

  龚国平:放眼未来,要在激烈的国际科技创新能力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必须要锚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下大决心、大手笔持续投入,着力甩掉“卡脖子”之手。

  例如,从2018年起,我省启动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系列阶段性突破,部分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不断夯实高技术产业支撑基础。2018年,广东还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率先成立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组织实施了2批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同时不断深化实施国家自然基金委—广东联合基金,扩大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探索设立系列省市、省企联合基金,积极探索以公益捐赠等方式投入基础研究的多元投入渠道,形成了企业捐资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广东模式”。

  经过努力,广东基础研究能力取得显著提升,例如在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广东牵头和参与完成的成果共有3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展望“十四五”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进入“十四五”时期,做好广东科技创新工作,我们有哪些着力点?

  龚国平: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广东打造战略支点的胜负手。“十四五”期间,广东科技工作的主要思路,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完善创新体系,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纲”,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提升等,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我们将聚焦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聚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继续全力以赴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等方面,继续谋划好广东科技创新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一条主线,目前建设进展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具体计划?

  龚国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顺利,2020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2020年12月,广东与中科院开展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中科院与深圳、东莞市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稳步推进。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全国首批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启动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形成,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中微子实验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初步实现体系化布局,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也加快推进。

  在推进粤港澳协同创新方面,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政策创新,实现科技项目、科学基础设施、实验动物平台、科普基地向港澳开放,支持港澳机构牵头申报我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全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过境拨付累计超1亿元。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继续吸引更多“国家队”科技资源向广东聚集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同时,积极扩大国际科技合作“朋友圈”,重点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

  布局高新区

  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

  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方面,广东有哪些创新举措?

  龚国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经济的细胞。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1万家增加到现在的超5.3万家,居全国首位;我们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3%,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此外,广东还建立了科技型企业家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机制,更好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方面,广东推动全省建设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1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36家、众创空间986家,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孵化链条体系。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是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对接和扶持初创型科技企业;另一方面,我们积极落实普惠性科技信贷政策,2020年引导银行机构面向7000多家科技企业投放科技信贷超200亿元,针对疫情防控重点科技企业提供122亿元科技贷款。

  去年12月,广东新增11家省级高新区。国家高度重视高新区工作,强调要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广东的高新区发展有什么突出特点?

  龚国平:目前,广东全省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4家,在科技部2019年全国国家高新区评价中,广东国家高新区中近2/3排名实现上升,深圳高新区连续3年保持第2名,广州高新区排名跃升2位至全国第7名,跻身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东莞、珠海、佛山高新区也位居全国前30名。

  高新区成为创新资源集聚的载体,全省10家省实验室均在高新区内布局,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全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有50%落户高新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实现全覆盖。

  在引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能力方面,全省高新区建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4个,超过60%高新区建立了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广州生物医药、东莞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深圳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这样一组数据可以反映高新区发展的巨大成效:2019年,全省23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以占全省0.7%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5.9%的GDP、35.3%的营业收入、30.4%的工业增加值。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高新区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对全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可以说,高新区已成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广东将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继续有序推进省级高新区布局,推动粤东粤西粤北高新区协同发展。我们还将开展高新区“一区一特色”行动,结合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优秀成果到高新区产业化,集聚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高水平科技企业,着力在高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

 

编辑:罗予岐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