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记者/杨智明)7月28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日报社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承办的广州科普大讲坛第186期《中国航天科技筑梦天疆》开讲。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宇航工程系副教授刘家夫;中国卫星气象领域科学传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曹静;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黄洪涛,分别从行星探测、风云气象卫星、空间核电源等角度为市民科普航天科技的相关知识,讲述“航天梦”背后的科技故事。
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刘家夫谈到,选择火星进行大行星探测,是综合考虑了与地球、太阳的距离,火星各方面都比较适合孕育生命,而且距离探测难易程度也适中。
刘家夫在讲述航天科技。活动方供图
人类将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宇宙的同时,也在运用航天科技气象卫星,对地球和大气持续进行着观测。“我们现在的气象卫星的水平,是在国际先进行列的。”曹静自豪地讲到。据她介绍,中国已实现了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业务化运行,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卫星的国家。
曹静在讲述气象卫星。活动方供图
无论是行星探测还是卫星发射,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绕不开能源这个关键问题,而空间核电源,是未来航天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根据利用热能的原理,空间核电源可分为放射性同位素电源和空间核反应堆电源。
黄洪涛在讲述空间核反应堆电源。活动方供图
空间核反应堆电源,黄洪涛将它比喻为太空里的一个小型核电站,它可以将裂变能转变为电能,为航天器或者星球基地供电。黄洪涛通过图表向观众展示了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需求。他认为,在未来的航天任务当中,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