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挑战下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变革、合作”为主题的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于12月5日在广州南沙闭幕。20余位全球政要和国际机构负责人出席本届年会,分析解读疫情、通胀和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下的全球经济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对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进行最新解读、总结与展望。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博士获邀参加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
当天,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杜兰博士受邀出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主席龚克,中国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第20届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UNCSTD)主席王瑞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赵志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科技创新峰会专题讨论。本次峰会由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中国发展战略学会副理事长王元丰主持。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博士获邀参加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
“科技创新要把握住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的逻辑,实现各个方向的转化,我认为科技创新要聚焦解决四大矛盾”,杜兰说。
第一,要深耕科学发现,解决坚持核心源头技术创新和只做短期浅层应用的矛盾。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做核心源头技术创新?因为这条路太难了。杜兰以语音识别技术为例,1950年代开始研发,1980年统计学习方法出现后才实现连续的语音识别能力,到了21世纪初在实验室实现95%的识别能力,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识别率仍不到70%,2010年核心算法突破、有4000万人使用产生大数据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语音识别在实际场景中达到95%的准确率。万物互联时代,人机交互靠的就是语音识别能力,这样一个非常稀松平常的功能,却耗费了全世界科研人员80年的研究才得以最终应用。
“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技术由研发到产业化应用落地,必须要经过5-10年时间。”杜兰表示,科大讯飞从1999年走到今天,是“命中注定、源于热爱”,而在实际中,不少企业有各种各样的生存压力,坚持不易。
她建议政府设立一些专项资金,对有科技创新潜力的企业予以大力支持,来推动各类新技术、新产品都需要的公共技术能力的研究,以及各类边缘交叉学科的融合研究。
第二,从科学走向技术之后,抓好技术发明,要解决“产、学、研、用”难以融合发展的矛盾。
“高校基础科研、基础知识相当牢固,一旦瞄准方向,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跃上一个台阶;而企业的优势是对市场和产业非常敏感,善于去把握前沿的方向。”杜兰认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以企业为主体,对产业方向前瞻性有理解力、鉴赏力和使用的能力;第二,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成为长期核心战略伙伴,利益共享。
“我们是一个‘产、学、研、用’非常好的创新主体。”杜兰分享了科大讯飞和一家汽车公司合作的经验,在对方开放最新车型的基础上做智能座舱的各种场景开发和探索。“‘产、学、研、用’在良性循环中实现持续发展,关键就是要把技术投入市场,要能够将技术用起来,各类应用场景的开放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
第三,助力产业发展,解决系统性创新和单点突破创新的矛盾。
技术发明要实现从市场应用到产业构建的飞跃,需要通过产业的系统性创新解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医疗、养老、教育工业等重大问题。这中间,龙头企业应该发挥关键作用。
杜兰介绍,像科大讯飞最新发布的开放平台2.0战略,联合行业中最有资源、最有能力,特别是有平台能力的一些行业龙头,共同来搭建行业的基线底座。把一些场景开放出来给广大的开发者免费去使用,让开发者汇聚各种创意,让更多人非常方便地去享受现成的科技成果。
“实践中,我们已经在做这样的工作,我们打造了机器人智能交互平台,过去开发自己的机器人需要3个月,现在只要接入平台,只需要1天半的时间。”杜兰表示,龙头企业发挥大的平台带动作用,推动技术的转化和共享,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各种创新力量,形成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第四,夯实人才支撑,解决机制单一化和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科技创新从基础研发到技术转化再到产业发展,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目前,由于没有考虑行业发展程度及企业所有制的差别,人才评定容易“一刀切”。
杜兰建议,一些人才评定权可以下放给企业,让企业通过各种量化的方式来评定,推动各种科研实验室进入高校,进行校企合作,推动产业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课程要走进普通高校乃至K12学校,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追星就追科学家’的意识,营造崇尚科学、拥抱科技的氛围。
杜兰表示,她深切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勇敢、包容和融合的特质,“必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拒绝平庸’的创新环境,让每一颗创新的种子都能在这里够蓬勃生长,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湾区创新生态。”杜兰希望,企业界、学术界和科技界一起努力,打造一个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