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中科院专家:新能源和创新技术是中国零碳关键指标

2021-09-26 15:39 来源:南方网

  南方网讯 9月25日,珠江科学大讲堂第88期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廖翠萍作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科技探索》主题演讲。

  地球气温升4度 上海香港将消失

  廖翠萍指出,从1975年开始,全球大气温度增长较快,温室效应出现。中国从90年开始,大气温度的增长速率逐渐加强。“温室效应主要由于大气层里面有一些气体的浓度增加了。其中气体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二氧化碳的90%来自化石能源(煤、油和气)的燃烧。”

  气温上升可能造成冰川消融,雪线后退,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小岛国也会被淹没。廖翠萍称,如果地球气温升1度,孟加拉湾周围的数万民宅将被淹没,飓风将开始袭击南大西洋。地球气温升2度,格陵兰岛的冰盖将会消失,大量的冰层熔化将导致北极熊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地球气温升3度,北极在夏天将不会结冰,亚马逊热带雨林会渐渐干枯,阿尔卑斯的雪线将会完全消失。地球气温升4度,海水上涨将淹没人口稠密的三角洲,十亿人将无家可归,有的国家可能将会消失,有的城市可能沉入水中。上海、香港、东京这些城市都将消失。

  双碳目标掀热潮

  破解温室效应、控制碳排放需要全球性的行动,这也已经达成了全球的共识。世界各国开始商讨应对气侯变化,制定减排目标。2020年9月22日,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的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利的政策和措施,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廖翠萍表示,中国承诺的双碳目标在国际上有非常强烈的反响,中国的行动在全球引人关注。

  这一年中,我国掀起了一股“碳达峰”“碳中和”的热潮。作为二氧化碳的贡献大户,能源企业积极的响应双碳目标:其中国家能源集团预计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达到7000-8000万千瓦,计划新增造林10万亩以上;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装机超过50%,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中国华能预计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装机8000万千瓦以上,确保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0%以上,碳排放强度较“十三五”下降20%,并成立华能碳中和研究所。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中国三峡、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中核集团、中广核、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也纷纷制定了碳减排计划。

  新能源、创新技术是零碳关键指标

  廖翠萍认为,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双碳目标,首先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增加森林碳汇、提高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创新低碳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与工业,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其中很重要就是创新低碳技术的进步。”国际能源署的研究和分析表明,如果要达到双碳目标,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贡献度37%;加大新能源利用和燃料替代,贡献度43%(太阳能、风能、水电 、核能、氢能等)。两者加起来可以达到80%。

  廖翠萍表示,中国零碳路径关键指标包括工业燃料用电能和清能替代,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交通。她现场介绍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可燃冰、海洋能、氢能、核能、地热能、电网及储能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

  目前,太阳能发电产业和技术比较成熟。太阳能发电从几元一度电降到1元,新提出的GW级关键技术可以降到0.068度/元,比火电和水电都要便宜。风能发电技术也已发展成熟,最早的风电机组只有55—750千瓦,现在已有了8—10兆瓦的大型风电机组。同时,低风速的风电机组也逐步推广,扩大了风资源利用的潜力。

  生物质能也是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廖翠萍称,林业、森林、街道树,稻草、玉米、高粱、秸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垃圾也是一种资源。其中,生物汽油、航油燃料技术路线是“碳中和”非常关键的技术,飞机用的航空燃油,远洋货轮的燃料油如何脱碳和减碳,这个问题是需要未来先进的技术来解决。目前还属于研发阶段。

  还有一种有着“21世纪能源”、“未来能源”之称的能源——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廖翠萍介绍,可燃冰的能量密度是煤和黑色页岩的10倍左右,是常规天然气能量密度的2-5倍。中国国内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编辑:罗予岐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