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及其创新意义高端论坛”,探寻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的可能途径。
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中心共同完成的《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报告在本次论坛发布,报告显示,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作为蓬勃发展中的影像叙事方式和话语叙事形态,既传承传统文化,也在持续促进中华文化的再创作,令传统文化以新形式植根于人类交往的精神世界。
短视频——传统文化的趣味表达
全球范围内,短视频都是一种全新的内容形态。更低门槛的艺术创作加上社交分享属性,传统文化元素被无数的抖音短视频用户认知、接受和再现,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和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维家在致辞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包括短视频在内的新媒体手段,把中华传统文化实物化、场景化、动态化 ,使之可体验、可触摸、可对话、可亲近,拉近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并用其中的精髓精华涵养精神世界、提振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武汉大学新闻发言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霄鹍提到,海量年轻人主动自愿地将时间和注意力投向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抖音传播不只是科技对人文思想的展示,也是移动优先对内容为本的呼唤。
报告提出,传统文化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有4个特点:突出了传统元素在现代空间环境和社会场合中的运用,实现传统元素的“场景化”和“生活化”;用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解读和表达,呈现对现代生活的新态;通过专业且趣味性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传承人成为文化达人,培养兴趣群体;通过复活传统,强调传统文化精神,引起情感共鸣。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表示,抖音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流行无疑是具有社会价值的传播现象,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通过新兴的信息技术形态再次走进社会生活的中心。参与视频内容生产的人以展示才华、品味、天赋、技巧等方式为传统文化积累人气、引起互动,通过非同寻常的传播方式带来一种全新的理解:传统文化并不“坚固”,也没有“烟消云散”,而是流淌在日常交往生活中的“活水”;而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生产似乎也不必然“碎片化”,因为平等、多元、开放的讨论会消解单一、片面的理解,趋向于完整的文化理解。
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传统文化相关短视频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累计点赞数超过44亿次,其中京剧话题“我‘变脸‘比翻书还快”相关视频播放量接近60亿次。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抖音平台上的主流话题之一。
图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及其创新意义高端论坛现场
抖音——传统文化唤醒激活再现
报告提出,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为了让文化的传播效果最大化,可以采用三个传播策略:融合艺术形式,将音乐、图文、戏剧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实现“静观美学”到“动态美学”的转变;推动文化元素的跨界演绎,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创造新的艺术体验;结合技术和运营手段,降低大众参与文化创作的门槛,激发大众之间的互动。
抖音类短视频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当下意义更多表现在三大功能:唤醒、激活、复现。” 唤醒功能是指唤醒逐渐模糊、甚至陌生的中国文化记忆,特别是唤醒青年用户群体的传统文化认知,让书画、传统工艺、戏曲、武术、民乐等多种形态的文化表达重返中国人的日常交流。 激活功能是指激活传统文化原有的生命力,短视频传播的广度和其能展现的文化多样性,令远离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复现功能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起点,短视频通过碎片化的局部拼图逐渐再现和再诠释中国文化。
抖音平台上累计播放量过亿的传统文化相关话题超过10个,涉及戏曲、国画、皮影、民乐、诗词等多个门类。其中京剧话题“我‘变脸‘比翻书还快”相关视频播放量接近60亿,话题 # 我要笑出“国粹范”# ,总播放量将近26 亿, # 谁说国画不抖音 # 的话题吸引超过7 万名用户参与国画创作、总播放量超过17 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隋岩在致辞中指出,传统文化为抖音带来内容生命力,抖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珺提到,“创造传统文化内容的短视频并非短视频平台自身的强项,平台更多地是激发用户采纳新技术提升创作热忱和传播力度,形成更符合互联网用户习惯的视觉表达方式。”
字节跳动研究人员介绍,《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报告发布,力图将短视频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价值进行体系化梳理,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此前,抖音已经陆续开展“非遗合伙人”““我要笑出‘国粹范’”“ 谁说国画不抖音”等计划或运营活动,加大传统文化在平台的传播力度,未来抖音将持续与更多的文化机构、文艺专业人士建立合作,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媒介的跨界演绎,让传统文化更“潮”更“时尚”。(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