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术机器人参与到手术,精度和速度都非常高,还配备一些钻到血管作业的医疗自动化机器,充当血管清道夫……在广州开发区,广州中以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伦明向记者说出了这样的场景。“这些技术并不遥远,在国外已经实现,现在我们需要把它们带到到国内市场。”他说。
自从去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发布以来,智能装备产业受到高度重视,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但“规模小、结构散、底子薄、创新弱”的问题依然突出;而另一方面,来自于国外的竞争压力加大,要把强烈的需求转化为国内行业的壮大面临不少困难。
实现加速度的广州开发区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如何应对外国厂商竞争,又是如何破题行业普遍存在的创新瓶颈?记者走到广州开发区装备制造一线,试图找到产业高速成长背后的创新密码。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朱伟良
A.以色列创新元素频现
张伦明不久将启程前往以色列考察,同行的还有房地产开发商——广州万科公司。“我们希望能通过研究院平台把以色列服务机器人的先进技术引入到住宅小区。”他信心十足。
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交汇融合越来越明显,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的市场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30台/万名产业工人,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工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韩国(437台/万名产业工人)、日本(323台/万名产业工人)和德国(282台/万名产业工人)差距更大。
“空间很广阔,要打破国际四大厂商技术垄断,平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张伦明说。
去年底成立的广州中以机器人研究院将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据了解,该院由广州金控集团、广州机研院、中以智慧产业公司三方出资注册成立,聘请了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为名誉理事长,以色列机器人研究院长席勒教授等6名中外专家为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
“和以色列合作有三个维度。”张伦明介绍,首先,相对成熟的技术采取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像码头集装箱机器人自动化管理系统、机器人教育培育等方面会成立合资公司,让产品直接落地在广州;其次是紧抓初创型的技术,针对还没完全市场化的技术,成为海外投资基金,初期在以色列孵化,后期在广州开发区里加速发展。
此外,中以机器人研究院还根据国内市场研发一些还没有出现的机器人及核心技术,“工业机器人基本被安川、ABB等四大厂商垄断,国内企业多是集成应用,但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大家是处在同一起跑线,谁在研发上投入得多就占得先机。”他说,研发上以以色列的研发能力和智慧为主,也和国内企业展开合作。比如万科从物业管理到住在建筑再到养老教育、家庭智能都有很大需求,他们也希望借助以色列开发一些新的产品。
“国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我们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市场优势、成本优势和机动优势。”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研究院作为一个针对智能装备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于在应用技术发展方面有所创新,同时利用更广阔的外部资源实现技术转化,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所在领域的技术先进性,不体现在技术的原创性上,而体现在应用性上。“不追求这个技术是否已经有了,而是追求这个技术能否进行产业化。我们希望我们所开展的技术研究,成果出来后可以直接走向市场。”该负责人表示。
越来越多智能装备公共平台的出现,为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集聚创新要素,并利用市场的机制优化创新要素的配置。
“今年计划3—5个研发项目,全面与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度合作,从养老助残为主,开发医疗服务机器人,并整体引进机器人教育培训和IAI机器人集装箱管理系统,直接服务于传统企业。”张伦明说道。
B.企业研究院成新兴力量
在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摆着各式各样的工业机器人,从最简单的二轴机器人,到汽车自动化生产线上广泛应用的六轴机器人。它们的核心部件,包括驱动系统、减速器、伺服控制系统等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工作人员向南方日报记者展示了两台公司自主研发的“启帆”牌工业机器人:正在实验阶段的一台直角坐标机器人通过两个简单的动作给电热水壶封边。工作人员介绍说:“手工给电热水壶封边至少要30秒,而且封边不均匀。机器人封边精确,只需要10秒。”像这样简单的三轴、四轴机器人售价只要几万元,却满足了珠三角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巨大需求。
“中低端经济型机器人在珠三角的市场非常大。国外进口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制造等‘高帅富’的工业,而珠三角很多陶瓷、灯饰、家电企业需要的主要是中端机器人。”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兵透露,2015年,启帆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位。
目前,国机智能致力于机器人、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检测咨询服务,重点研发制造面向行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本体技术与产品,以及智能装备等自动化生产线,为工业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技术研发方面,拥有国家橡塑密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汽车零部件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广州)等十多个高端研发平台。
在广州开发区,除了政府为背景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外,越来越多的企业贴近市场,自建研究院或研发中心,致力于技术领域的创新。成为产业迅猛发展的新兴力量。
巨轮研究院是依托于巨轮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搭建的研发中心。今年3月,其“面向机器人智能装备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及“向工业机器人制造骨干企业转型升级”专题已被广东省列入2016年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名单,将合计获得871万元专项资金拨款。
“巨轮研究院的一大功能,就是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布局往哪个方向走,科研就往哪里发力,经费就往哪里投。”巨轮智能董事长吴潮忠向记者表示。巨轮研究院每年投入高达1亿元研发经费,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巨轮研究院在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以及RV减速器等核心关键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国际专利。吴潮忠透露,巨轮研究院未来还将通过内生和外延并购切入下游,瞄准的应用市场将是珠三角优势产业,包括汽车配件、陶瓷、抛光打磨、喷涂等。
C.有为政府助推全产业链形成
广州工业要看开发区的作为。数据显示,广州开发区集中了广州市40%的工业产值、50%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0%的孵化器规模以及2/3的“千人计划”创业人才。
早在2014年4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形成超千亿元的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并在研发、采购等环节提供资金支持。
在将智能装备产业确立为着力培育的前瞻性产业之后,广州开发区迅速部署了相关工作,明确由广州开发区发改局负责编制智能装备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经过近一年的摸查调研、征求意见,广州开发区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州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结合当前广州开发区的智能装备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规划》确立了机器人及关键部件、智能装备及关键部件两大发展领域和11个细分领域。其中不乏智能仪器仪表和3D打印等“热点”产业。
《规划》确立了“一园三区”的总体架构,将智能装备产业园分为北区(知识城)、中区(云埔工业园)和南区(老黄埔区智能产业园)。其中,北区为新建区域,主要承载研发、科技孵化、高端制造项目,是产业园未来发展中心。中区和南区发展已相对成熟,以调整提升为主,是近期建设的重点。当前,广州开发区正探索实施“智能制造计划”,鼓励区内传统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技术,结合企业工艺技术装备开展智能化升级改造,选取一批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试点,建设无人工厂示范企业。研究设立机器人示范应用专项资金,对应用本区企业研制生产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奖励或设备补助。
对优先发展智能制造等十大行业的企业,给予最高800万元的设备更新奖励;对区内数控机床、智能装备等重大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对企业购买或租赁机器人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广州开发区“1+7”科技政策和“1+9”人才政策的出台,让科技人才毫无后顾之忧投身科研。广州开发区鼓励并支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比如初次在本区创业的院士、专家,其本人持股或委托他人代持股超过30%(或院士、专家及其科研团队持股超过50%)的,进驻后即可享受最大2000平方米、最高五年期的研发场地租金补贴。
下一步,广州开发区将把握工业4.0发展态势,以机器人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智能装备行业的发展;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示范应用到展览展示的完整链条;实施三轮驱动,通过引进一批新项目、扶持一批新骨干、集聚一批新资源,推动落实美国思科公司与通用电气、中国电信计划合作开展的工业互联网项目,加速建设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打造为以机器人为特色的国内一流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