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发
“在科技领域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如何深化科技军民融合?”“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市场大潮中开花结果?”
10日上午,科技部部长万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就“科技创新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企业已成技术创新主体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5%的目标,万钢透露,“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的十个指标中,除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外,其他指标都已完成和超过了目标值。目前,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出现了很多企业牵头的高铁、核能、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项目。
万钢说,2015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1422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超过77%,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企业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政府资金就可以更多转移到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国家战略如航空航天、深潜等重点领域上,为国家长远的创新能力建设作出贡献。”万钢说。
重大科技项目也可以很“生活”
谈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与民众生活的关系,万钢表示,我国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都与生活紧密结合。他说,比如北斗导航,我国5万多艘渔船都使用了北斗导航,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渔船可以获得短报;蛟龙号已经下潜100多次,许多科学家跟着走向海底世界;前些年黑龙江发大水,就是用资源卫星来监控,减轻了灾情。
万钢用前期调研的经历说明了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最近我到内蒙古去调研,有一个企业用北斗放牛,给牛戴项圈,还用上了WI-FI,牛吃什么草、在什么地方都知道,如果一旦过界,牧民派个无人机把它给撵回来。”
万钢表示,我国“十三五”将要实施的一批重大项目,一方面将支持原始创新积累,实现科学知识突破。“另一方面也会改善我们的生活,促进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众创空间未来更多聚焦实体经济
万钢说,目前全国已有约500家获国家各类支持的众创空间,和原有的企业孵化器、各类大学科技园、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一个创业的体系。
下一步如何更好发展众创空间?万钢说,国务院发文明确要求众创空间未来在发展上更多聚焦于实体经济,更多用科技成果来带动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升级,更多面向市场的新需求、潜在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很多企业的创新实践带来启迪,如海尔打开市场销售渠道、打开零部件资源渠道、打开制造服务的做法既推进众创的发展,又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据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