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地、深海与深空对地探测高端论坛在广州开幕
中国石化物探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郭建致辞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卫征致辞
南方网讯(记者邹长森 通讯员广东省地质学会、柯纪协)8月22日,“深地、深海与深空对地探测”高端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逾500名来自全国各地地学界的院士、专家和地质工作者为新时代地质工作“三深”的主攻方向献计献策。
中国科学院徐义刚院士作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是广东省科协、省科技厅主办的2019年《岭南科学论坛·双周创新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由广东省科协地球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体、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委会等单位承办。论坛将围绕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深地深海高端探测技术开发与装备制造、地下空间开发技术、遥感卫星探测技术、遥感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为期两天的高端论坛交流。中国科学院徐义刚院士、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香港中文大学黄波教授等20多名国内知名的地学界专家将围绕“三深”作专题报告。
据介绍,深地、深海、深空蕴藏大量宝贵资源。其中,地球深部蕴藏了绝大部分的资源和能源,是维系万物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基础;深海面积则超过海洋总面积的90%,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生物等战略资源。专家们估计,全球未来油气总储量40%将来自深海,未来替代能源“可燃冰”也主要来自深海。深海还是研究解决生命起源、地球演化、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领域。深空探测则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主战场,深空对地观测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空对地观测在陆地资源调查及监管、地理要素观测、海域及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对陆海资源、气候、灾害的掌控和预测预警能力。
专家认为,深地、深海与深空对地探测是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涉及深地、深海高端探测技术开发与装备制造,以及遥感卫星探测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技术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在深地方面,地球深部探测技术、地下空间开发与低碳绿色能源系统构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深海方面,已突破制约深海探测能力的核心关键技术,比如在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勘探试采方面,已与先进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在深空对地观测方面,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对陆海资源、气候、环境、灾害的掌控和预测预警能力。
作为经济大省,近年来,广东紧密围绕“三深”大施拳脚,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最近,在“深地探测”中,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在东南沿海惠热1井深部地热勘查,钻出孔底温度超127.7℃、地热流体自喷量达200方/小时的高温地热井。该井深达3009.17米,是广东目前探测地热的最深钻孔。
在“深海探测”中,驻穗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的“海马冷泉”海域开展了使用两台国产化深海作业级潜水器进行联合科学考察。期间,“海马”号遥控潜水器(ROV)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HOV)充分发挥了两种不同类型国产化潜水器的作业功能,创造了国产化载人潜水器和遥控潜水器深海作业的多项新纪录,首次在“海马冷泉”发现了多个海底甲烷气体喷口,采获了甲烷礁钻探岩心等众多“精确、精准、精细”的样品和观测数据,使我国在海底“冷泉”探查和研究这一热点领域迈入了国际先进水平。其潜入海底深度达4500米。
在“深空对地探测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等单位,在“遥感信息技术”、“时空大数据”、“海岸带环境监测与遥感”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