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第一个星期日,在深圳平安金融大厦的一间会议室里,南国明亮的阳光穿过落地玻璃窗,打在会议室大屏幕上“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几个大字上。此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和中国平安正在这里举办“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总结暨研讨会。当天的会议围绕“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的国家战略与社会责任”,从教育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受益群体等不同角度展开研讨。大家探讨的话题聚焦在如何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上。
“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唯有大力发展高素质人才才能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2019年我们启动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培养爱科技、学科技的好习惯。”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致辞里谈到了发起该计划的初心。
“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应更加注重科技课程的设计,教材教具的研发,教师队伍的培养,这是一个配套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创会会长顾秀莲说。
“科研院所还有高校,这里的研究生、博士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回家到当地乡村小学做一下科技宣讲,给大家讲讲真正的实验室是怎样的,科学家平时怎么做实验的,通过他们的多维度讲解来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中科院广州生物研究员李鹏建议道。
“南科大的一批青年教师发起了一个科普项目,如今已成为深圳的一个品牌,建议孩子们的冬令营去访问一下南科大的实验室,我们会积极分享经验和资源!”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韩蔚说,“作为教育专业人士,我们希望参与到这个项目的专业化设计中,不仅能节省资源,还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研讨会上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的眼睛里都焕发着热情的光。
牵动他们神经的,是来自大山里的孩子。
一直以来,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缺乏,大山阻碍了山村孩子们探索世界的脚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顾建军等教育专家集体完成的《中国大中小学生技术素养发展的年度报告》指出:全国范围内,大中小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普遍偏低,工农业知识比较缺乏。城乡的中小学生科技素养亟待提升,特别是乡村的留守儿童;从留守儿童与否在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维和技术态度的差异比较中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的技术素养四维度的表现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乡村中小学在科技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实验教学的空间建设、科技教育资源供给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特别是乡村留守儿童,在科学实践能力与技术设计能力等方面的科技素养亟待提升。”顾建军这样告诉记者。
为培养科技创新的“土壤”,建设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形成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源头活水,努力推动教育公平,解决城市和乡村教育资源不均衡,中国平安和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提升计划”,通过捐赠科技课程、教材、教具,开展校长、教师培训,支持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最终提升农村小学生科技素养水平。
经过一年的落地实施,青少年科技素养课程对乡村的孩子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化学反应。顾建军对“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的跟踪调研发现,学生对科技的亲近感因此得以加强,观察、表达、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升。校长和老师普遍认为,科技素养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的培养有显著帮助,不仅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动力,而且对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受访的小学生希望长大后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比例也有明显提升。
2019年,该项目在全国1000所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落地,受益学生超过30万人,线上线下培训校长和老师1万余人次。当天,会议主办方发起了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深圳市前海港湾学校、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东方英文书院等与河南、广西、甘肃的乡村学校结成对子,未来将开展交流活动。“手拉手”活动旨在促进更多的城乡学校交流互助,促进城乡教育平衡。“我是山村娃,有个科技梦”青少年科技素养冬令营也在当天会议上启动。
新年的阳光打在人们脸上,温暖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