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中大校长:建南海国家实验室抢占海洋科研高地

2016-02-29 10:32 来源:南方日报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27日,新补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时透露,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将向全国人大提交“筹建南海国家实验室的建议”,呼吁各界重视南海的科学研究,力争把实验室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基地。

  去年1月27日,中科院院士罗俊接棒中大校长。次日,他前往珠海校区调研,登顶凤凰山,初步确定校区发展规划设想。

  罗俊说,中大“三校区五校园”的发展新格局已经基本完成,并确定了“三个面向和三大建设导向”的发展新思路,直接对接国家发展大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努力,中大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科研经费创历史新高,办学收入大幅增长。

  罗俊说,未来中大的发展是对标世界一流大学,跻身国内高校第一方阵。需要注意的是,中大不是挤掉谁、超越谁,而是缩小与第一方阵的距离,与国内兄弟高校共同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陈枫 梅志清 通讯员 黄毅 王丽霞

  中大“三校区五校园”中长期发展规划

  广州校区

  三个校园统筹规划,南校园重点支撑基础性学科,北校园突出医科,东校园突出应用学科。重点项目包括培育超算与大数据研究平台、微电子国家实验室、精准医学平台、高端智库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

  珠海校区

  建设具有一流办学水平和广泛国际声誉的现代化滨海校区。重点打造大海洋学科群,按整建制建设一批学院(系),建设“天琴计划”、食品安全、生物医药、海洋等重大创新平台。

  深圳校区

  以医科和工科为主要学科,建成具有综合性学科优势的大学校区,将从医科类学院开始,组建一批整建制学院,积极筹划建设国家重大科学平台。

  谈人大建议

  力争8至10年建世界一流海洋科研基地

  南方日报:作为首次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您今年最关注什么问题?将提出哪些建议?

  罗俊:我将提交“建设南海国家实验室的建议”。我们深刻感觉到,在实施“海洋强国”及“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南海、经略南海,而科技先行是必由之路。因此,我建议国家考虑筹建南海国家实验室,力争经过8-10年的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基地。

  南方日报:按照设想,如果筹建南海国家实验室,将在哪些关键科技实现突破?

  罗俊:我们现在对南海的了解还很不够。如果建设南海国家实验室,应该系统性、全方位、有步骤地对南海做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重点攻克生物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海洋环流、海洋大气等关键领域的科技问题。对南海的深入研究,可以丰富科学研究、知识和认知,更可以直接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服务。

  南方日报:这其中,中大可以有哪些作为?

  罗俊:首先,我觉得中大有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南海国家实验室作出贡献,当然,我们也具有一定的基础。中大有着优越的地缘和学科优势,具备发展精准、实时“数字海洋”的技术支撑平台的科技“硬实力”。鲜为人知的是,1928年中国历史上首次有地质学家前往西沙进行科学考察,该调查团就是由中大农学院院长沈鹏飞带队的,15名专家进行了16天的调查,编写成《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一书。上世纪80年代,中大地质系三批学者前往西沙群岛调查,延续中大人的求真足迹。这些厚重的人文积淀,则是中大“软实力”。

  谈校区规划

  对接全球知名创新型企业 补齐工科“短板”

  南方日报:在拥有广州、珠海两地四校园之后,中大落子深圳,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的新布局。这出于什么考虑?

  罗俊:为了适应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形势,中大基本完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的新格局,极大拓展办学空间和发展空间。

  中大作为综合性大学,文、理、医学科实力雄厚。其中,文科是立校之本,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教授,享誉国内外;理科实力不俗,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医科优势十分明显,去年全校共有533项国家科学基金,医科独占320多项。值得注意的是,工科成为中大发展的短板,尽管有10多个工科院系、若干工科研究所,但没有形成发展优势。

  南方日报:工科要怎么发展?

  罗俊:一流大学的工科,就要做一流的事。中大的工科发展不能只满足科学家的研究兴趣,更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用项目带动学科发展的目标。

  南方日报:具体方向呢?

  罗俊:深圳校区将助力实现中大的倍增发展计划,特别是补齐工科“短板”。深圳是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城市,有若干全球知名的创新型企业,中大可以与一流企业紧密对接,共同举办相关工科专业,破解前沿科技问题,培养高尖端工科人才。

  同时,整合分散的学科资源,组成实力更强的工科院系。例如,为了充分利用6次蝉联“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中大整合5个院系成立数据科学计算机学院,重点对接解决国家发展大战略。三五年后,中大的计算机学科预计会有长足的进步。

  南方日报:中大三个校区分别扎根珠三角地区三座重要城市。珠海校区将怎样发力呢?

  罗俊:为了让珠海校区的办学格局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中大重新确定了珠海校区的办学定位,明确其将与广州、深圳两个校区错位发展,助力中大实现倍增发展。按照计划,珠海校区将投入很大的资金进行建设,建成特色明显的海洋、天文物理学科结构。譬如,珠海校区将组建与海洋学科密切相关的海洋大气、海洋地质、海洋工程等理工科专业,设置海洋国际法、国际关系等海洋相关文科专业,再加上基础学科文、史、哲、数、理、化,从而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今年珠海校区将新增若干个学院招收本科生,整建制招生学院将达到十几个,这些新生将在珠海求学四年。前几天,珠海校区的校园规划刚进行了招投标,5年内我们将新建足够面积的房子,完成所有整建制学院的建设。

  谈人才培养

  不再扩招本科生 生师比降到更合理范围

  南方日报:衡量大学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是重要的指标之一。在“三校区五校园”的新格局下,中大将怎么创新人才培养?

  罗俊:课程体系是育人的纲领。我们发现,大学里有些叫不同名字的专业,学生却在学习类似的课程。以后中大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有相应的特质,有核心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将起到给学生“画脸谱”的作用。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基础课程是学习核心课程的前提,也就是说其它专业的学生必须修完基础课程,才有能力进入核心课程学习。通识教育则是希望全体学生都要修相应学分的通识课程,都要接受人文、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熏陶。

  南方日报:这个课程体系的设置目标是什么?

  罗俊:中大要培养具备“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特点的人才。学生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较广的知识面,才会站得高看得远,有社会责任敢担当,说得更高一点,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南方日报:很多考生家长关心,中大的办学空间得到拓展,是否会增加招生计划?

  罗俊:中大不再扩招本科生,每年招收8000名新生是招生“红线”。我们希望通过师资倍增计划,把生均教育资源提高,争取生师比降到更加合理的范围内。这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学校会采取量化指标的方式来实现。为了增加学校的研究实力,中大希望增加研究生的招生数量。

  谈大学治理

  跻身国内大学第一方阵不是挤掉谁

  南方日报:过去一年,中大的校区建设、院系调整,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些综合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

  罗俊:中大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经过努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其中科研经费创历史新高,学校的办学收入也有大幅增长。

  南方日报:在这些改革中,校长应该履行什么职责?

  罗俊:大学校长就是要管学校大格局、大发展,要守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守护大学的精神文化,守护大学的“游戏规则”。

  南方日报:经过大刀阔斧的综合改革,您预计三五年后,学校会在国内高校中处于什么位置?

  罗俊:2006年,中大提出了跻身国内大学第一方阵的目标。经过十年努力,我们再做对比发现,中大虽然进步巨大,但与国内第一方阵的高校依然有差距。所以,中大的发展,不能再是自己跟自己比,而是要横向比较,与世界一流大学、国内第一方阵高校对标。

  需要注意的是,中大跻身国内大学第一方阵不具排他性,不是挤掉谁、超越谁。就像跑步一样,国内第一方阵的大学进步巨大,中大就需要多跑几步,才能看齐标兵。唯有如此,中大也才能保持发展保持进步,与国内第一方阵大学一同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编辑:邹长森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