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佛山再出发!
继今年8月开展跨省调研之后,今年9月,知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联合佛山市工商联、南方日报及数十名佛山企业家观察员,组成调研组走进德国、荷兰和丹麦三国。这三个国家都孕育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品质企业标杆,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品质高地。
调研组深入当地的“隐形冠军”、百年老店,直击全球制造业品质竞争第一线,对话当地的企业家和权威专家,期待为广东制造业探寻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中国制造打响“品质革命”攻坚战提供借鉴。
今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推出“品质革命 对标世界——2019年佛山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跨省跨国调研系列报道”之跨国调研篇,敬请垂注!
从德国斯图加特出发,驱车约两小时,便到了一座环山而立、四周尽是木桁架结构建筑的欧洲小镇。这是地处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希尔塔赫,当地仅有4000多人,有着卫浴界“劳斯莱斯”之称的百年老店——汉斯格雅就藏身于此。
这是一个关于全球化的故事,这家欧洲乡村里的企业,每年有80%的营收来自于德国以外。这也是一个关于品质提升的故事,100多年前的汉斯格雅只是一家铁匠铺。但如今,汉斯格雅的产品被广泛运用到如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等地标性建筑里。
像汉斯格雅这样的乡村“隐形冠军”,在欧洲并不少见。他们大多产生于“小地方”或“小国”,但却敢于打破本土市场边界,在全球市场中驱动企业的品质提升。
好的产品需要更大的市场来支撑,对于天然面对14亿大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能不能拥抱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成为品质革命中的重要命题。
小地方出大企业
欧洲乡村里的“隐形冠军”
斯图加特,一个名为奥斯特费尔登的小镇上,在一众白色的工厂楼房里,其中一栋不起眼的厂房是汉臣公司的总部。
这是分布在巴登符腾堡州的400多家德国“隐形冠军”中的一家。作为百年企业,汉臣是全球液压缸和驱动技术领域的品质标杆。汉臣参与了中国C919大飞机的制造,为其提供测试缸的结构测试,法国空客则从第一架飞机开始使用汉臣所提供的结构测试服务。
在欧洲,类似汉臣这样,藏身于小地方的大品牌并不在少数。埃因霍温是位于荷兰南部的一座城市。128年前,当飞利浦父子三人创立了日后名冠全球的电子巨头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时,这里也只有6000多人,是一个穷困的小乡村。
即使到了今天,埃因霍温也只有22万人口,远远少于珠三角城市的人口规模。但这里,却走出了多家全球巨头,除了飞利浦,还有阿斯麦与恩智浦等赫赫有名的企业。
特别是阿斯麦,这是全球光刻机霸主,而光刻机又是生产芯片的关键设备。数据显示,去年阿斯麦产值达109亿欧元,净利26亿欧元。其中,售价高达10亿一台的EUV一共卖出了18台,芯片企业想买到阿斯麦的设备需要排队“取号”,在付款两年后才能提货。如果说,芯片是工业领域的核心,那么光刻机就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而在埃因霍温这座小城里的阿斯麦又是摘取明珠上的领跑者。
回溯历史,荷兰似乎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成就“小国大业”的国度,早在17世纪时,荷兰人口只有150万,就已经把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如今,荷兰的人口也只有1700多万,从这个国家的任何一处要越过边界,开车只需要2—3个小时。但这里却诞生了15家世界500强企业。
与荷兰相比,人口只有580万人的丹麦是一个更加“袖珍”的小国,其最大城市哥本哈根占地面积仅97平方公里。但这里却诞生了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运输服务公司马士基、全球最大的积木公司乐高、全球最大的水泥设备与水泥生产商史密斯等。其中,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维斯塔斯所在城市奥胡斯人口仅有26.9万人,全球最知名的助听器公司奥迪康诞生地欧登塞人口不到20万人……
而这些国家共同的特点正是,“小地方”产出大企业。
小市场需大格局
百年企业的“世界地图”
小国家、小城市、小乡村,如何支撑这么多的全球企业?
“light up the word。”在位于飞利浦总部的博物馆内,写着这样一句标语。作为全球电子巨头,点亮全世界,可谓飞利浦128年发展史的缩影。
在100多年前,只懂荷兰语的创始人之一安东·飞利浦背起行囊,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当时俄罗斯的人口总量位居全球第四。在结束21天的火车之旅后,安东·飞利浦在俄罗斯仅呆了6天,就带回了15万只灯泡订单。国外市场的助力下,飞利浦在成立后的第八年,灯泡销量首次突破100万只。
到了一战期间,安东·飞利浦的“心更大”了。他带领业务团队继续开疆拓土,直接接收了同行的欧洲“失地”,到了一战结束后,飞利浦迅速晋升为欧洲最大的照明公司。
大企业胸怀世界,小企业也不遑多让。皇家代尔夫特蓝瓷是荷兰一家拥有300多年历史的陶瓷企业,其技术起源于中国明清时的青花瓷。直到现在,皇家代尔夫特蓝瓷的年营业额也只有600万欧元,员工只有60人。走访其生产车间可发现,皇家代尔夫特蓝瓷的大部分产品都是手工制作,仍然是一家非常传统的大型作坊式陶瓷企业。
但这家企业野心并不小。该公司的市场部员工常常习惯于向访客展示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标注了这家百年企业在不同国家的销售情况。
目前,皇家代尔夫特蓝瓷与荷兰皇家航空公司、中国的南方航空合作生产定制化的产品,把蓝瓷的图案印在飞机的安全指示、酒店的墙壁、沙发的靠垫上,将蓝瓷做成女士的时装……除了作为荷兰皇家特供外,皇家代尔夫特蓝瓷已突破传统瓷器的局限,开发衍生出各种独具荷兰文化特色的产品,以迎合不同顾客的需求。
同为百年企业的德国汉臣公司,如今一年的销售额仅为2200万欧元,但它同样把产品卖到了全球市场。
在武汉的一个万达4D影院,动感平台跟随影音摆动,引来平台坐席上观众的连连兴奋喊叫。整个平台之所以能克服摩擦力,顺滑、同步旋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中的液压缸,提供这一装置的企业正是汉臣。
数据显示,目前汉臣有40%的产品销售额来自于对中国、法国以及瑞士等国的出口。
好客户要全球找
挑对客户走进品质“无人区”
全球化带给企业更大的市场,这给企业提供了创造优质产品的空间。
Stefan Hänchen是汉臣的第三代接班人,他从上一辈继承到的不仅是对液压缸这样细分产品的专注,还有一群好客户。
汉臣的规模和很多跨国企业不可同日而语,其业务模式以定制化非标产品为主,本身也不具备大规模生产与大范围扩张的条件,但其产品之所以能卖到全球,正如其第三代领导人Stefan Hänchen所说,“我们不专注扩张,而是满足客户需求,是客户把我们带到全球去的。”
以应用在医疗核磁共振设备中的液压缸为例,当时一个客户主动找到汉臣,要求做一款不受电磁干扰、能用于核磁共振检查的液压缸。汉臣的工程师按照这些要求,对标准液压缸进行技术改进,最终开发出专门用于医疗领域、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非磁性缸液压缸。
“我们之所以能达到世界顶级技术,很大程度得益于客户提出的新要求。”Stefan Hänchen说。在好客户的引领下,汉臣步入品质的“无人区”。就在近期,汉臣最新研发出了一款既能减轻设备重量,同时还能保证密封性的碳纤维液压缸。如今,在德国只有汉臣一家能够生产。
但好的客户也需要挑选,而且还必须在全球“挑”。
每年,德国卡赫都会主动向不同的知名景点抛出绣球,提出免费清洗景点或文物的服务。几十年来,卡赫已免费对全球140多座重要建筑进行了恢复性清洁,包括中国故宫、巴西里约热内卢耶稣像、英国伦敦眼、美国总统山等。
实际上,这是卡赫在“挑好客户”的过程。卡赫公共关系部的凯·穆勒表示,公司会选择一些既能够帮助企业打响知名度,同时有利于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品质的场景。
比如说在埃及底比斯古城的门农巨像,经过3300多年风雨,沉积的破坏性污垢加速着整座石像腐蚀,普通的手段却难以兼顾清洁和保护。但这样棘手的工作,对卡赫来说,却是刺激技术创新的好机会。
在主动挑选棘手客户的情况下,卡赫的创新能力实现不断的飞跃,目前该公司已申请超过1800项专利,其推出的一款家用清洁机使用寿命高达20年,远高于同行。
更好的品质也把卡赫带到更远的市场。去年卡赫在全球营收达到了25.25亿欧元。即使在万里以外的中国上海虹桥火车站,也采用了50多台来自卡赫的产品。目前,中国是卡赫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今年2月,卡赫中国总部在江苏常熟开业,进一步提速其提出的“2020全球战略”。
“越是好产品,越要有全球观,因为只有全球市场,才能集合出对高品质产品的足够需求。”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说。
■其仁夜话
在全世界
挑选好客户
周其仁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好风从哪来?企业好,就容易有好客户,而好客户就把你带得更好。这个循环正反馈,我们要非常注意,将它变成一个策略知识,即一开始要主动选客户。企业没办法的时候,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客户;等到有办法的时候,就要把差的客户逐步淘汰掉。最后企业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精,越走越好。之后我们做客户的时候也要做别人的好客户。
别人做你客户的时候,你对他很清楚,如果他把价杀到你根本没有办法做好东西的时候,这个实际上是坏客户。当客户把你逼到做差东西了,我们订货的时候也要当心。客户把价杀到尽,已经是不对应品质的价了,最后会把企业害死。好客户在商业上并不吃亏,但是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把这个好的经济效益收回来。
汉臣液压在2200万欧元规模的时候,就开始做万达广场的项目,他们怎么掌握来自遥远中国的市场信息?这当然是客户带给他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怎么看全球化?中国同样类别的企业,他们的产品怎么样?敢不敢打到世界上去?打到世界上成本是否招架得了?
中国企业家要有一种意识,心要大,好东西要给人类造,不是给一个地区造的,不是给一个国家造的。只要是好东西,人类都会需要,我们手里真有好东西就要给全人类造。中国的企业家有自我设限,觉得中国市场已经够大的了。
任何一个品质都不可能覆盖区域内的所有人,所以任何品质往全球看,市场才会更大。
德国双立人有一句口号“一口锅100年”,倒过来有个麻烦,用100年那我的下个客户在哪?所以他必须做全球市场,只有全球市场才能集合出这么一个对高品质的足够的需求。所以好品质才需要做全球市场。越是好产品,越要有全球观,要把全球最喜欢这类品质的客户尽收过来,才撑得住这个好产品。
巴斯夫,世界化学巨头,它的科学家的发明,真的是改变人类命运。化肥可不是光一个中国需要,不管哪里都需要。塑料也一样,影响人类生活,无处不在。巴斯夫就做到全世界去了,做到全世界最高端。这股劲比技术还重要。因为有这股劲才会去好好开发技术,才会对技术一丝不苟,才会难中求难精中求精。我们现在的下一步就是这个劲儿要足够。
■佛山案例
北滘:
一个小镇跑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在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南侧,轰隆隆的机器声此起彼伏,美的库卡基地正拔地而起。约10公里外的碧桂园总部附近,总投资达800亿元的博智林机器人谷,其总部大楼已正式完工。
这两处剑指全球前列的机器人生产基地,均坐落于佛山市顺德区的北滘镇。这个占地仅有92平方公里的小镇,创下了众多领跑全国的纪录:全国唯一一个拥有美的、碧桂园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镇,4人上榜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13家上市(控股)公司市值超过6600亿元,人均GDP达到23万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改革先行
激发企业活力助推小镇蝶变
60年沧桑变幻,如今在多方面领跑全国的产业大镇,最初建制成立时不过是一个穷乡僻壤的水乡农村。
彼时,北滘镇财政收入仅40万元,顺德十镇街倒数第一。
是什么让北滘从落后一跃成为全国领先?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省情教研部及省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兵认为,这是企业、政府、社会多方力量,良性互动共同发力的结果。
1968年,北滘西滘村人何享健领着23名居民,共同集资5000元创办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后来蜚声海内外的美的集团便是发端于此。
“美的创业50年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当地政府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何享健的这句话道出了北滘60年跨越式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政府助力。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北滘镇委、镇政府就率先提出“三个为主”,以工业为主、镇办为主、集体为主,为该镇乃至顺德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及至上世纪90年代顺德产权改革的大背景下,北滘率先推动“靓女先嫁”的股份制改革,充分调动市场的活力。
1992年,美的参加顺德第一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并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而杨国强也在1年后,与拍档将镇办企业北滘建筑工程公司买下来,才得以开启碧桂园的创业之路。
因此,有人说,如果没有上世纪90年代那场企业产权改革,很有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美的、碧桂园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碧桂园与美的再次携手上榜,分别位列第177位和第312位。其中美的去年营收2618亿元,位居国内白色家电规模之首;碧桂园销售收入达5018.8亿元,继续稳坐国内房企第一把交椅。
智造转型
从家电重镇迈向机器人产业高地
在两家世界500强背后,北滘之强还在于有庞大的产业集群支撑。
全球最大的微波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电饭煲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电风扇生产基地……从2006年至今稳居“中国家电制造业重镇”的位置,在这里从事家电创业几乎可以找到完整的产业配套,占据了全球家电产业链的核心位置。
近年来,北滘又积极向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领域发力。
潭洲水道的南岸,美的与库卡两大中德智能制造巨头,首次携手在北滘投资建设大型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今年机器人产量超过5000台,产值达8亿元。预计到2024年,美的库卡项目机器人年产能达到7.5万台,同期库卡在中国机器人年度总产能将达10万台。
紧挨着美的库卡基地旁,由世界无人机技术领跑者大疆创新,投资20亿元建设的高清摄录一体机等产品拓展研发、生产基地及共享服务中心,也在密锣紧鼓地推进中。
而在约10公里外的碧桂园总部附近,一个更庞大的项目——总投资达800亿元的博智林机器人谷正拔地而起。该项目预计将吸引1万名全球顶尖机器人专家及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入驻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产值超500亿元。
龙头引领,向新产业发起冲刺。在传统的家电千亿产业链的基础上,北滘宣布将全力推动美的库卡产业基地、碧桂园机器人谷、大疆无人机、顺德激光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园、美的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家居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智能装备打造成全镇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
在新的产业动能冉冉上升的同时,人才也在加速集聚。如今,在美的,外籍资深专家超过500人;在广东工业设计城,来自中、德、英、法、日、韩、土耳其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设计机构齐聚,共谋发展。
“北滘的发展,经历了从上世纪70、80年代的纯农业农村小镇,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的家电制造大镇,再到如今的智能装备重镇的蝶变,未来要向多元融合强镇迈进。”北滘镇委书记张新杰说。
■佛山笔记
李深华(广东华兴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的产品是面向企业端,不是个人,没有直接跟消费者打交道,通过下游企业和消费者打交道。企业如何走向国际化,其实是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不同的领域,转型升级的方式是有区别的。
我从2015年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感觉对企业端的,最好是选择一个强大的C端企业,成为他的产业链、供应链里面的一个重要环节。让他们带领自己走出去,他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比如我们跟全球啤酒老大百威英博合作十几年,跟着它进入高端企业。
罗维满(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品质革命就是为了找好客户。如果在佛山能够成为头部企业,那么他的客户基本上都是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比如说德冠薄膜的客户几乎都是同行的前三位,我们不是用价格去判断供应商,而是要求该领域里是前三位,价格不是排第一的。这样企业才能解决从端到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好品质才能够产生出来。
策划:胡智勇 何又华
统筹:林焕辉 叶洁纯
撰文:叶洁纯 林东云 罗湛贤 吴欣宁
编辑统筹:甘韵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