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卵非卵!4亿年前几丁虫身份之谜揭开
几丁虫是在距今4亿年前后的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微小化石,长期以来生物学属性不清,以前大多被认为是某类生物的卵。近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梁艳博士等通过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
新发现系外行星拥有三个“太阳”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中国作家刘慈欣以丰富的想象力虚构了一个复杂的三体星系,并由此引出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史。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30日报道,天文学家最近借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凌日行星勘测卫星”(TESS),在银河系附近发现了一个现实版的“三体世界”:系外行星LTT 1445Ab拥有三个“太阳”。

明年夏天 火星更“火” 四台探测器拟明年7月奔赴红色星球
火星几乎是太阳系中环境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从行星科学角度来说,火星如同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两颗行星的形成时间、结构乃至形成初期的环境都极其相似,但在随后的几十亿年内,这对兄弟却“分道扬镳”——一个蔚蓝且生机盎然;另一个火红却荒凉孤寂。

“苔丝”探测器发现3颗太阳系外行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9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行星“猎手”——“凌日系外行星勘探卫星”(TESS,苔丝)最近发现了73光年外的3颗太阳系外行星,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太阳系内没有此类行星,研究人员认为,新研究将填补行星形成过程中“缺失的一环”。

亚洲首例霸王龙足迹惊现
中外古生物学家29日宣布,他们在江西省赣州发现一个巨大的恐龙足迹,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暴龙类的足迹,对研究中国白垩纪最末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迄今运行最快白矮星双星系统“现形”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24日报道,美国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撰文称,他们发现了迄今已知宇宙中“运行速度最快的白矮星双星系统”——“ZTF J1539+5027”(以下简称J1539),这一发现或对研究引力波具有重要意义。

月球表面水冰可能远超预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3日报道,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3位研究人员发现的一些证据表明,月球表面的水冰或比以前认为的多得多。

FAST:当之无愧的世界最灵敏射电望远镜
坐落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经落成启用近3年时间了。截止到7月19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经发现了125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确认了86颗。

“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
据英国《自然》网站22日报道,印度“月船2号”(Chandrayaan-2)月球探测器于22日成功发射,这是该国首次尝试降落月球表面。如果成功,印度将成继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之后,第四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距今620万年化石揭示苏门答腊兔起源之谜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他们与哈佛大学等机构合作,对在云南昭通水塘坝发现的距今620万年的长褶苏门答腊兔化石进行鉴定时,有了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