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color=#ff6600>引领量子太空竞赛 揭秘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FONT>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将使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成为世界量子太空竞赛的引领者。“墨子号”量子卫星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取名“墨子号”,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让我么一起来揭秘!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准备就绪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于本月中下旬择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目前,这颗卫星发射前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中国将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 后续或部署20颗
英媒称,中国科学家将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这有朝一日或许有助于建立一个极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网络。这个中国航天器的首项任务便是将光子对发射到北京和维也纳的地面接收站中,从而形成密钥。

中国火星计划成功立项 2020年发射探测卫星
“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最核心、最难的地方,就是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后气动外形和降落伞减速的过程,只有一次机会,必须确保成功。庞之浩说,总体来讲,探测火星的方式与探测月球的方式相似,也是“绕、落、巡、回”, 最终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目标。

“玉兔”号长眠月球 超龄服役获多个“第一”
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嫦娥三号着陆器于7月28日按时进入第33月夜休眠期,再次刷新国际上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纪录。自2013年12月成功落月并开展巡视勘察以来,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的8台科学载荷陆续开展了“测月、巡天、观地”的科学探测和其它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成为最“资深”月面探测器
7月28日,嫦娥三号着陆器按时进入第33个月夜休眠期,再次刷新国际上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的最长纪录。
“人工红细胞”研发 可规模化制备
记者25日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悉,该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裴雪涛团队历经10年,建立了“人工血液”制备工艺,并通过干细胞技术,成功制备出“人工红细胞”。
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
记者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获悉:7月24日凌晨,该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联合攻关,获得了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10小时破译人体基因 基因测序设备实现国产化
由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填补了我国临床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空白。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航天器总装集成测试中心
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器总装、集成、测试中心(简称AIT中心)近日在天津全面建成。我国空间站计划的部分总装测试工作已在该中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