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合成关键酶晶体结构首次揭示
30日,记者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程奇带领的课题组首次揭示了叶绿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光依赖型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三维晶体结构,对认识蛋白质结构如何控制重要光驱动酶的催化作用产生重大突破。该成果日前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上。
石墨烯“打底” 我科学家制备出高速晶体管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员首次制备出以肖特基结作为发射结的垂直结构晶体管“硅—石墨烯—锗晶体管”,成功将石墨烯基区晶体管的延迟时间缩短了1000倍以上,并将其截止频率由兆赫兹(MHz)提升至吉赫兹(GHz)领域,未来将有望在太赫兹(THz)领域的高速器件中应用。该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
我首座铅铋快堆零功率装置启明星Ⅲ号首次实现临界
记者13日从中核集团获悉,我国首座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以下简称铅铋快堆)零功率装置——启明星Ⅲ号实现首次临界,并正式启动我国铅铋堆芯核特性物理实验,这被视为我国在铅铋堆堆芯关键技术上取得的里程碑式重大进展。
俄中合作研究艾滋病病毒感染新疗法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合作,通过将细胞疗法和基因组编辑相结合的技术,研究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新方法。
中国物联网在安全可控方面仍需翻山越岭
“网络科技发展到哪里,各类风险挑战也会随之渗透到哪里。中国物联网在自主创新、安全可控方面需翻山越岭、走好新长征。”近日,在由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等主办的“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信息安全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信息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大会”上,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殿中说。
联合国呼吁各国制定《国家制冷行动计划》
9月16日是“保护臭氧层国际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当天发表致辞表示,32年来,各国遵循《蒙特利尔议定书》,为减少制冷等行业使用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作出了不懈努力。因此,保护人类不受太阳有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正在修复。
印媒:印度月球着陆器命运仍未知
印媒称,“月船2号”的“维克拉姆”着陆器9月7日凌晨“硬着陆”在月球表面,但它“完好无损”。

我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可行性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刘洋与国内合作者携手,在3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完成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借鉴折纸术 我科学家实现目前最小尺寸石墨烯折叠
我国科学家借鉴民间的“折纸术”实现了对石墨烯纳米结构的操控。近日,中科院物理所高鸿钧研究团队的陈辉博士等人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原子级精准控制的石墨烯折叠。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折叠。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迄今最小加速传感器问世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KTH)的研究人员利用高导电性纳米材料石墨烯,研制出了迄今最小的加速传感器。这一设备有望促进人体传感器和导航技术的发展,用于研制心血管疾病监测系统、超灵敏的可穿戴设备和便携式运动捕捉系统等。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电子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