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出可正常工作的人体心脏组织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他们使用“悬浮水凝胶自由形式可逆嵌入”(FRESH)技术,用胶原蛋白成功3D打印出可正常工作的心脏“零件”,这项突破性技术向3D打印全尺寸成人心脏迈近了一步。

打入细胞“内部”病毒就能安心繁衍?
《科学》杂志近日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教授课题组的论文《核蛋白hnRNPA2B1启动并放大抗DNA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报道了该课题组发现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A2B1能够在细胞核内特异性地识别病毒DNA,开启天然免疫机制,形成对病毒的“强反击”。
人类成功在实验室造出太阳磁场帕克螺旋
英国《自然·物理》杂志29日在线发表了一项物理学突破——美国团队成功在实验室创造出太阳磁场帕克螺旋。这是一个太阳磁场和等离子体流螺旋结构的实验模型,该模型可被看作是对该理论及相关现象的一个替代研究方法,并将对“帕克”太阳探测器等太空任务进行补充。
“最强蛛丝”超凡韧性基因找到
据英国《通讯·生物学》杂志25日发表的一项最新发现,美国科学家团队通过基因测序,报告了一种可以解释“最强蛛丝”超凡韧性的新基因。这项发现未来将对设计新型生物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嗜肺军团菌是怎样制造“空调肺”的
炎炎夏日,凉爽的空调房中隐藏着“危险分子”——嗜肺军团菌,该病菌会引起人体重症肺炎症状,俗称“空调肺”。
我首次建立金属中纳米孔洞俘获氢定量预测模型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刘长松课题组吴学邦与麦吉尔大学宋俊合作,首次建立了体心立方金属中纳米孔洞氢俘获和聚集起泡的定量预测模型,为理解氢致损伤,以及设计新型抗氢致损伤材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工具。该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
第三只眼看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
近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第34届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上,最新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500强榜单(以下简称500强榜单)公布。美国的两台全球高性能计算机“顶点”(Summit)和“山脊”(Sierra)排在前两位。来自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名列第三和第四名。
深圳先进院携手国际团队探究自闭症难题科研成果登上《自然》杂志
6月13日,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深圳先进院”)建设的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下称“深港脑院”)和深圳市筹划中的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设施(下称“脑设施”)研究平台发布最新动态:脑科学国际团队联合攻关,成功制备出新型模拟人类自闭症SHANK3基因突变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修复脱靶“漏洞 我科学家首获新一代单碱基编辑工具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辉研究组的一项研究首次证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个单碱基编辑技术均存在大量RNA脱靶的“漏洞”,其中ABE7.10还会导致大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具有较强的致癌风险。
这里是中国航天的“技术高地”——揭开长征火箭跨越成长的基因密码
这里,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他们孕育的长征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重大跨越。近200次的发射任务背后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跟随新华社记者走进它,一同揭开长征火箭跨越成长的基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