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裂中子源:窥探物质结构的“超级显微镜”
从事材料研究的香港大学副教授黄明欣离不开实验。前不久,他和自己的博士生一起到广东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利用两天时间做了一项有关高强度钢结构性能的实验。稍有遗憾的是,他们申请的实验时间有点不够。好在香港离东莞很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经过再次申请实验机时,黄明欣的两个博士生又去CSNS做了后续实验,拿到了完整的数据。
暗物质探测器观察到氙-124放射性衰变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XENON协作研究团队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撰文称,他们的暗物质探测器XENON1T观察到氙-124的放射性衰变,并测得其半衰期为1.8×1022年,为宇宙年龄的1万亿倍。
双缝式实验证明:反物质既是粒子又是波
<P>据英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研究人员首次使用电子的反物质——正电子,进行了著名的双缝式实验,结果表明其符合量子理论:既是粒子又是波。</P> <P></P> <P> </P>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能阻止HIV传播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3日对在欧洲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表示欢迎。这项研究进一步表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接受有效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不会发生HIV传播。
水凝胶3D打印可快速生成复杂脉管
美国研究团队研发出新型生物打印技术,可快速生成有复杂内部结构的生物相容性水凝胶,用来模仿人体气管和血管等脉管系统,为未来人造功能性器官扫除一个重要的技术障碍。该突破性成果刊登在近日的《科学》杂志上。
国家航天局发布《中国航天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声明》
<P>24日,2019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湖南长沙正式开幕。开幕式上,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中国航天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声明》。 </P>
厦门大学成功发射 “嘉庚一号”带翼回收火箭
记者从厦门大学获悉,23日上午7时28分,由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和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的“嘉庚一号”火箭,在我国西北部沙漠无人区成功发射。
国产气象卫星全球遥感应用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19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气象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分析技术及定量应用方法及平台研究”项目启动会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说。
中国科学家为光学望远镜戴上“眼镜”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了解到,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宣丽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制出快速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
世界首次 我科学家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
27日,记者从天津大学了解到,该校封伟教授团队通过含氟自由基切割单壁碳纳米管,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所申请的国际专利也于近日获得授权。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通过一步法获得单层石墨烯纳米带,其作为原电池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较进口产品可提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