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小更强的光子芯片取得理论突破
受制于摩尔定律,信息技术载体的存储密度与运算速度的提升均面临瓶颈,人类的目光从“电”转向了速度更快的“光”,“光子芯片”的概念应运而生。记者19日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该校蒋立勇教授团队提出一种新方法,实现了表面等离激元空间编码功能,从理论上为多功能、多自由度调控的光子芯片的应用开发助力,让人们距离光子芯片更近一步。
神经科学会成为 人工智能“超进化”的关键吗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这个问题一度引发全民热议。虽然目前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提“智”,但是这不代表它真的很聪明。相反,很多时候它还很傻很天真,仍然需要向人脑学习。
国内首个肿瘤AI大数据实验室秀“内功”
“利用计算机视觉看懂病历、影像;通过病历结构化、知识库、知识图谱判断病情;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实现与病人沟通。”在2月27日举行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与腾讯公司共建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新闻发布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主任吴炅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了该实验室的核心技术。
中国造5G无人船“驶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成为本届大会最热门话题。
我科学家首次实验验证量子导引椭球
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与澳大利亚研究者合作,首次实验验证了量子导引椭球,并检验了其体积单配性。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突破!量子点控制方法找到
据来自剑桥大学的消息,该校研究人员日前找到了能够控制半导体量子点中原子核排列的方法,从而为开发量子存储器提供了可行途径。
“海洋地质十号” 完成远洋科考首秀
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
我科学家发现单分子晶体管中电子的量子干涉效应
记者20日从厦门大学获悉,该校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洪文晶团队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电力大学陈文博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在单分子电化学晶体管中电子的量子干涉效应,在此基础上制备出基于量子效应的高性能单分子电化学晶体管,为当前计算机芯片突破硅基半导体器件物理极限提供一个全新思路。
生命“字母表”迎来四名新成员 含8个碱基的DNA首次合成
地球生命的DNA包含4个碱基,现在,美国科学家将生命“字母表”的数量增加了一倍,首次合成出包含8个碱基的DNA。实验表明,合成DNA似乎能像天然DNA一样存储和转录信息。
带着技术走出去 我国科研成果远赴阿拉伯
近日,宁夏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中阿技术转移中心)透露,2017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签约项目“中阿节水设备技术转移合作协议”1.1亿元合同资金,已由阿曼合作方落实到位,这标志着宁夏与阿曼围绕节水灌溉的技术转移项目全面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