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主研制的近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在南极投入运行
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由该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坚副教授带领的团队及其合作者,根据不同红外探测器的特点,进行了多个版本的设计和测试,解决了微弱信号探测,高增益灵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声抑制等关键技术,首先完成为基于InSb探测器完成了J,H,K波段的近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并完成了实验室楼顶测试。
“蛟龙”号预计7月乘新母船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预计今年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新母船“深海一号”将执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应用与性能优化研究任务。
新技术可“照亮”小鼠大脑内部
据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日本科学家使用一种名为CUBIC-X的技术绘制了一张小鼠大脑图谱,该技术不但使组织像玻璃一样透明清楚,还可将其膨胀至其原始尺寸的十倍。这一新成果为人类窥探生物系统的内部运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我科学家首次解析硅藻的光合膜蛋白结构
2月8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中科院植物所沈建仁和匡廷云团队的一篇论文,介绍了他们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硅藻的光合膜蛋白结构。这为研究硅藻的光能捕获、利用和光保护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
我科学家实现室温固态可编程量子处理器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首次在室温大气条件下实现基于固态自旋体系的可编程量子处理器。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NPJ量子信息》上。
科学家在西南极洲冰盖下钻洞超两千米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近日报道,在西南极洲工作的美国科学家和英国南极调查局(BAS)研究人员携手,在拉特福德冰川连续钻探63小时后,下探到2152米的深度。他们希望,最新钻探获得的数据能告诉他们,南极洲是何时覆盖于茫茫冰川之下的。
科学家用“基因剪刀”改良香蕉
英国《通讯·生物学》杂志31日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非洲科学家团队报告了一种可以成功消除大蕉的香蕉条纹病毒的策略。这是一种基于“基因剪刀”CRISPR技术的策略,有望帮助改善大蕉的生长,并提高其产量。
世界首个高仿真乙肝病毒致人肝硬化小鼠模型诞生
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君教授团队历经5年的协同攻关,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乙肝病毒致人肝硬化的高仿真小鼠模型,可在小鼠体内模拟乙肝病毒(HBV)自然感染诱发的人类慢乙肝肝硬化全过程,解决了HBV感染与发病机制研究和抗乙肝肝硬化新药研发缺少高质量动物模型的国际性难题。该研究成果于1月30日在国际权威胃肠肝病学期刊《Gut》在线发表。
“胖五”7月复飞,年底送嫦娥五号去月球“挖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保华29日在京透露,长征五号遥三火箭计划在2019年7月中下旬完成复飞,遥四火箭将于年底发射嫦娥五号。